今天要说小说第一回甄士隐注解《好了歌》那一段的批语中的“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把前面的捋顺了。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批语:宁、荣未有之先。)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批语:宁、荣既败之后。)蛛丝儿结满雕梁,(批语:潇湘馆、紫云轩等处。眉批: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
这一段,拙文《红楼梦好了歌注解迂腐可笑的批语》已经分析过了,批语都是不着调儿的。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批语:宁、荣未有之先。眉批: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
我以为这一段,都是总写贾府兴盛之前,其实早已经在这里上演过无数次的繁华与幻灭了。这其实也暗含这贾府的兴盛际替。
然后,很关键的一句,我以为引子的话出来了,这句话是高度浓缩的,既暗含了宁荣二府所组成的贾府自宁荣二公以来开创的繁华,也暗示了这种繁华一直延续到一段故事的开始,而这段故事就是由林黛玉的到来而引发的伴随着贾府覆灭的木石前缘的爱情,而这个引子,就是林黛玉和林黛玉到贾府。
所以,这一句“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其实脂砚斋或者畸芴叟没有批语,如果要有批语,也是“黛玉、晴雯一干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来告诉你证据。
第一,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说的就是林黛玉初次到贾府,其实这也是故事的开始,这部小说的开端,是也不是?
第二,也就在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贾府,安歇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
这里面有一个词很关键,那就是“碧纱橱”。什么叫碧纱橱?还需要解释吗?这碧纱橱是不是“绿纱糊在蓬窗上”?
而一个“今儿”,其实就是曹雪芹要告诉我们,虽然之前已经上演过那么多繁华与幻灭的故事,但是,今儿,现在,又要上演一段繁华与幻灭的故事了。而这个故事,就是由一段发生在碧纱窗下的爱情故事引发的呀。而且,很明确的,当晚,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在碧纱橱安歇的,这种安歇要一直到贾母说的“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
第三,第四十回,林黛玉早已经搬到大观园潇湘馆居住,但是,还是有一段话,把林黛玉和碧纱联系在了一起。原文: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可见,自搬到潇湘馆,林黛玉的居所,蓬窗上糊的依然是绿纱呀。而在这绿纱窗下,贾宝玉和林黛玉已经演绎了多少甜蜜、天真而美好的爱情?
所以,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
1:整篇甄士隐关于《好了歌》的注解的批语,特别是那一句指什么人的批语,其实不是脂砚斋和畸芴叟的批语,人家压根儿没作批语;
2:这些所谓的某句指某人的批语,其实是后人的伪批;
3:但既然人家已经批了,而且流传下来,并且被某些学者津津乐道,就得正本清源,把它的谬误指出来;
4:所以,“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一句,真的要说是暗示某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林黛玉:
一则,林黛玉初到贾府,引出整个《红楼梦》故事,和注解里的先总写之前的繁华轮回然后用“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做引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则,林黛玉初到贾府,第一夜就是和她命中的冤孽贾宝玉住在了贾母的碧纱橱里,第一次呼应,其实也暗含着之前我说的意指贾府的兴盛,即贾母的碧纱橱——贾府的兴盛;
三则,林黛玉到潇湘馆居住,其窗也是碧纱糊的,到第四十回,林黛玉和贾宝玉已经在碧纱窗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情定终生了。
所以,无论如何,一句“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那会是指的什么狗屁不通的“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他也配!?我呸!有着这么美好寓意的一句话,竟然被这些一知半解的无聊文人理解批注成这样,我激愤的心情,大家能不能理解?
星期一,我就把整篇关于甄士隐注解《好了歌》的我以为准确的批语修正出来,作为陆陆续续啰啰嗦嗦的关于第一回这段冤孽注解的批语分析的结束吧。
然后,我们继续启程。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批语:宁、荣未有之先。)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批语:宁、荣既败之后。)蛛丝儿结满雕梁,(批语:潇湘馆、紫云轩等处。眉批: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
这一段,拙文《红楼梦好了歌注解迂腐可笑的批语》已经分析过了,批语都是不着调儿的。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批语:宁、荣未有之先。眉批: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
我以为这一段,都是总写贾府兴盛之前,其实早已经在这里上演过无数次的繁华与幻灭了。这其实也暗含这贾府的兴盛际替。
然后,很关键的一句,我以为引子的话出来了,这句话是高度浓缩的,既暗含了宁荣二府所组成的贾府自宁荣二公以来开创的繁华,也暗示了这种繁华一直延续到一段故事的开始,而这段故事就是由林黛玉的到来而引发的伴随着贾府覆灭的木石前缘的爱情,而这个引子,就是林黛玉和林黛玉到贾府。
所以,这一句“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其实脂砚斋或者畸芴叟没有批语,如果要有批语,也是“黛玉、晴雯一干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来告诉你证据。
第一,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说的就是林黛玉初次到贾府,其实这也是故事的开始,这部小说的开端,是也不是?
第二,也就在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贾府,安歇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
这里面有一个词很关键,那就是“碧纱橱”。什么叫碧纱橱?还需要解释吗?这碧纱橱是不是“绿纱糊在蓬窗上”?
而一个“今儿”,其实就是曹雪芹要告诉我们,虽然之前已经上演过那么多繁华与幻灭的故事,但是,今儿,现在,又要上演一段繁华与幻灭的故事了。而这个故事,就是由一段发生在碧纱窗下的爱情故事引发的呀。而且,很明确的,当晚,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在碧纱橱安歇的,这种安歇要一直到贾母说的“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
第三,第四十回,林黛玉早已经搬到大观园潇湘馆居住,但是,还是有一段话,把林黛玉和碧纱联系在了一起。原文: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可见,自搬到潇湘馆,林黛玉的居所,蓬窗上糊的依然是绿纱呀。而在这绿纱窗下,贾宝玉和林黛玉已经演绎了多少甜蜜、天真而美好的爱情?
所以,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
1:整篇甄士隐关于《好了歌》的注解的批语,特别是那一句指什么人的批语,其实不是脂砚斋和畸芴叟的批语,人家压根儿没作批语;
2:这些所谓的某句指某人的批语,其实是后人的伪批;
3:但既然人家已经批了,而且流传下来,并且被某些学者津津乐道,就得正本清源,把它的谬误指出来;
4:所以,“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一句,真的要说是暗示某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林黛玉:
一则,林黛玉初到贾府,引出整个《红楼梦》故事,和注解里的先总写之前的繁华轮回然后用“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做引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则,林黛玉初到贾府,第一夜就是和她命中的冤孽贾宝玉住在了贾母的碧纱橱里,第一次呼应,其实也暗含着之前我说的意指贾府的兴盛,即贾母的碧纱橱——贾府的兴盛;
三则,林黛玉到潇湘馆居住,其窗也是碧纱糊的,到第四十回,林黛玉和贾宝玉已经在碧纱窗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情定终生了。
所以,无论如何,一句“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那会是指的什么狗屁不通的“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他也配!?我呸!有着这么美好寓意的一句话,竟然被这些一知半解的无聊文人理解批注成这样,我激愤的心情,大家能不能理解?
星期一,我就把整篇关于甄士隐注解《好了歌》的我以为准确的批语修正出来,作为陆陆续续啰啰嗦嗦的关于第一回这段冤孽注解的批语分析的结束吧。
然后,我们继续启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林黛玉她爹是贾府乘龙快婿
下一篇:《红楼梦》里柳湘莲真的做了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