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一篇文章林黛玉一家其实深受科举之害,因为和此篇密切相连,因此有些话不得不说。有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林如海贾敏再怎么在意科举功名仕途,也不会不要孩子。这话对,可我没说林如海贾敏不要孩子呀,只是说为了科举功名仕途,他们耽误了二十几岁年轻时候要孩子了。又有人甚至说那个时候避孕措施很不给力,怀孕系数很高,这话也对。但千万不要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其实在那个时代,皇宫之内,已经有用穴位控制是否怀孕的技术了,普通老百姓肯定没有权利享用这种技术,但林家和贾府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小夫妻两目标一致,一定要取得功名,出人头地再要孩子二者兼顾呢?可不可以这样?我觉得可以,人家的选择即使在那个时代也没什么过错。还有一点,我告诉大家,古代科举考试,尤其是参加乡试或者进京赶考,即便林家再有钱,限于交通不便,一个来回一两年也是有可能的,这就意味着夫妻的别离。林如海从童生到探花,要参加多少次科举考试,要准备多少时间?出去多少时间?计算过没有?一般古人为了备考,都是要独院独居苦读的,然后参加考试,一别数月甚至一年半载,你说这夫妻两有几天相聚?相聚了又有几天放松的?
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我待会会说到。
另外,关于林黛玉的反思问题,更可笑了。也许是,五岁的孩子不会反思,但是,林黛玉会不会长大?长大了会不会对自己家庭的不幸进行反思?我想应该会吧。反思些什么?会不会想爹妈怎么三十多岁才要我和弟弟?那个时候三十多岁要孩子很稀奇的。会不会想爹爹中了探花,怎么不快乐?妈妈为什么那么憔悴?付出了多少?妈妈快乐吗?探花或者巡盐御史给林家带来了什么?会不会想?如果会想?林黛玉会得出个什么结论来?
至于,为什么林黛玉反对科举?是因为林黛玉生性高雅洒脱的解释,我觉的可笑!在逻辑学上,有一种伪逻辑,叫循环解释。为什么她很漂亮?因为她很美丽。是不是可笑?这有什么两样?林黛玉反对科举?是因为她的生性洒脱,是因为她的审美意识。那我要问了,林黛玉所受的家庭教育,她的审美意识为何会是反对科举的?她的反对科举的审美意识是怎么形成的?是她老爹老妈教的?还是她在反思家庭的不幸中逐步形成的?我觉的是后者。我历来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的重大转变必然是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伤恸,不是轻飘飘几句循环解释就可以掩盖过去的。
好了,说了那么多废话,其实不废。为什么?因为这些疑问,和我今天要说的贾宝玉为何反感科举八股是相通的,有些问题是可以举一反三的。
同样的问题,贾宝玉为啥对科举八股深恶痛绝?是因为什么?
是不是简单一句,是因为贾宝玉的意识形态或者性格就可以解释的,太肤浅了,太不负责任了。固然,正如贾政所说,贾宝玉的反科举反八股,和他读的一些“歪书”有关系,这一点,林黛玉也是,但这只是一个外因,是一个催化剂,不是内因。我前面说过了,一个人的思想的重大转变,绝对是遭遇或者目睹了一次对于他本人来说是重大打击的事件,加之一些外因,才会发生变化的。因为无论林家还是贾府,对林黛玉的教育也好,对贾宝玉教育也好,绝不会是反科举反八股的。
那么,如果说是家庭的不幸促使林黛玉思考,从而对科举功名有了新的深刻的甚至叛逆的认识,那么,又是什么促使贾宝玉发生了相同的转变的呢?
我以为,是贾宝玉哥哥贾珠的早夭。小说第二回,是这样写的:“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这短短的一句话,你以为曹雪芹要表现什么?
第一,所谓进学,就是中了秀才。贾珠十四岁就中了秀才,了不得,可是,直到二十岁他死,也没中举人,其间是将近六年的时间,科举有多难,由此可见一斑。林如海用十四年的时间由童生到探花,已经相当了不得了。很显然,贾珠在中了秀才之后,遭遇了科举的瓶颈,迟迟中不了举人。
第二,好嘛,暂时中不了举人,就先结婚嘛,要孩子嘛,贾府的想法,贾政的想法,王夫人的想法,贾珠的想法,和大家一样,要孩子也很重要啊?结果呢?致力于科举的苦读,以及结婚生子消耗,双重甚至三重压力,消耗尽了贾珠的青春,压垮了贾珠的生命,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就这样死去了。请问,这跟科举有没有关系?当然,你要说没关系也可以,确实,这事儿没法较真,但公道自在人心。贾宝玉的哥哥,贾珠,其实也是被科举八股害死的。错不了。
而这,也就是我之前说过的,林如海和贾敏觉得既要科举苦读,又要生育怀孩子,精力顾不过来呀,苦不起呀,科举苦读已经很苦了,再怀孕生孩子,贾敏的伴读伴不了了,非但伴不了,林如海还要分心?面对怀孕的妻子,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林如海怎能安心苦读?怎能一别数月经年的赶考?能吗?即使能了,能心无旁骛吗?林如海苦读已经很累了,累不动了。这种累是发自心底的累,是类似于贾珠的累,所以,林如海和贾敏没像贾珠李纨那样冒险,选择先就其一,等功成名就再及其二,其实是很明智的。但即便如此,也没能逃过科举的戕害。不论是贾珠的奋不顾身不知进退,还是林如海的有进有退,有所取舍,在残酷的科举面前,所有生命终将耗尽。
这就是曹雪芹要告诉我们的呀。
第三,是呀,我知道,又有人要说了,贾珠死的时候,贾宝玉还小呢?小屁孩一个,懂啥?是的,贾宝玉那个时候是不懂的。但是,随着他慢慢长大,目睹寡嫂孤儿的寂寞而痛苦的生活,天性善良,天生可怜女人的贾宝玉会不会想?会不会思索?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让哥哥早死的?
其实,贾政痛打贾宝玉以及王夫人与薛姨妈袭人的聊天中可以看出,贾珠之死,就是管的太严了,读书太苦了,才出的事,所以对贾宝玉不敢再这么严格了。为什么?很明显嘛,就是贾府也私下承认贾珠是科举苦读给累病累死的呀。这样的看法,贾宝玉长大了,会不知道?会不认同?肯定是会认同的。
第四,所以,贾宝玉目睹了哥哥为科举苦读、为家庭负累的早死,目睹了寡嫂孤儿的可怜,感同身受,加之自己苦读的痛楚,甚至与林黛玉交流中(千万不要有曹雪芹没写到就没有发生过这种2B想法,太弱智了)意识到姑爹姑妈的死、林家的惨状都与科举有关的时候,贾宝玉对科举八股和功名利禄的虚伪和残酷的反感和反对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第五,再说一点,在曹雪芹笔下,即使在曹雪芹看来,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智慧过人的人,比他曹雪芹高,所以,这么聪明的两个人,不会看不到我们看到的,不会想不到我们想到的,只会比我们想的更透彻,看得更清楚。所以,千万别拿你的脑子去比人家的脑子,那很2B的。尽管我承认在很多地方,你比林黛玉和贾宝玉强,强很多。
所以,这就是我的理由。哥哥贾珠的早死经历促使贾宝玉反思科举八股对人的生命的摧残,反思自己的人生要怎样度过,是像哥哥一样还是?这个,贾宝玉做出了选择。
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我待会会说到。
另外,关于林黛玉的反思问题,更可笑了。也许是,五岁的孩子不会反思,但是,林黛玉会不会长大?长大了会不会对自己家庭的不幸进行反思?我想应该会吧。反思些什么?会不会想爹妈怎么三十多岁才要我和弟弟?那个时候三十多岁要孩子很稀奇的。会不会想爹爹中了探花,怎么不快乐?妈妈为什么那么憔悴?付出了多少?妈妈快乐吗?探花或者巡盐御史给林家带来了什么?会不会想?如果会想?林黛玉会得出个什么结论来?
至于,为什么林黛玉反对科举?是因为林黛玉生性高雅洒脱的解释,我觉的可笑!在逻辑学上,有一种伪逻辑,叫循环解释。为什么她很漂亮?因为她很美丽。是不是可笑?这有什么两样?林黛玉反对科举?是因为她的生性洒脱,是因为她的审美意识。那我要问了,林黛玉所受的家庭教育,她的审美意识为何会是反对科举的?她的反对科举的审美意识是怎么形成的?是她老爹老妈教的?还是她在反思家庭的不幸中逐步形成的?我觉的是后者。我历来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的重大转变必然是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伤恸,不是轻飘飘几句循环解释就可以掩盖过去的。
好了,说了那么多废话,其实不废。为什么?因为这些疑问,和我今天要说的贾宝玉为何反感科举八股是相通的,有些问题是可以举一反三的。
同样的问题,贾宝玉为啥对科举八股深恶痛绝?是因为什么?
是不是简单一句,是因为贾宝玉的意识形态或者性格就可以解释的,太肤浅了,太不负责任了。固然,正如贾政所说,贾宝玉的反科举反八股,和他读的一些“歪书”有关系,这一点,林黛玉也是,但这只是一个外因,是一个催化剂,不是内因。我前面说过了,一个人的思想的重大转变,绝对是遭遇或者目睹了一次对于他本人来说是重大打击的事件,加之一些外因,才会发生变化的。因为无论林家还是贾府,对林黛玉的教育也好,对贾宝玉教育也好,绝不会是反科举反八股的。
那么,如果说是家庭的不幸促使林黛玉思考,从而对科举功名有了新的深刻的甚至叛逆的认识,那么,又是什么促使贾宝玉发生了相同的转变的呢?
我以为,是贾宝玉哥哥贾珠的早夭。小说第二回,是这样写的:“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这短短的一句话,你以为曹雪芹要表现什么?
第一,所谓进学,就是中了秀才。贾珠十四岁就中了秀才,了不得,可是,直到二十岁他死,也没中举人,其间是将近六年的时间,科举有多难,由此可见一斑。林如海用十四年的时间由童生到探花,已经相当了不得了。很显然,贾珠在中了秀才之后,遭遇了科举的瓶颈,迟迟中不了举人。
第二,好嘛,暂时中不了举人,就先结婚嘛,要孩子嘛,贾府的想法,贾政的想法,王夫人的想法,贾珠的想法,和大家一样,要孩子也很重要啊?结果呢?致力于科举的苦读,以及结婚生子消耗,双重甚至三重压力,消耗尽了贾珠的青春,压垮了贾珠的生命,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就这样死去了。请问,这跟科举有没有关系?当然,你要说没关系也可以,确实,这事儿没法较真,但公道自在人心。贾宝玉的哥哥,贾珠,其实也是被科举八股害死的。错不了。
而这,也就是我之前说过的,林如海和贾敏觉得既要科举苦读,又要生育怀孩子,精力顾不过来呀,苦不起呀,科举苦读已经很苦了,再怀孕生孩子,贾敏的伴读伴不了了,非但伴不了,林如海还要分心?面对怀孕的妻子,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林如海怎能安心苦读?怎能一别数月经年的赶考?能吗?即使能了,能心无旁骛吗?林如海苦读已经很累了,累不动了。这种累是发自心底的累,是类似于贾珠的累,所以,林如海和贾敏没像贾珠李纨那样冒险,选择先就其一,等功成名就再及其二,其实是很明智的。但即便如此,也没能逃过科举的戕害。不论是贾珠的奋不顾身不知进退,还是林如海的有进有退,有所取舍,在残酷的科举面前,所有生命终将耗尽。
这就是曹雪芹要告诉我们的呀。
第三,是呀,我知道,又有人要说了,贾珠死的时候,贾宝玉还小呢?小屁孩一个,懂啥?是的,贾宝玉那个时候是不懂的。但是,随着他慢慢长大,目睹寡嫂孤儿的寂寞而痛苦的生活,天性善良,天生可怜女人的贾宝玉会不会想?会不会思索?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让哥哥早死的?
其实,贾政痛打贾宝玉以及王夫人与薛姨妈袭人的聊天中可以看出,贾珠之死,就是管的太严了,读书太苦了,才出的事,所以对贾宝玉不敢再这么严格了。为什么?很明显嘛,就是贾府也私下承认贾珠是科举苦读给累病累死的呀。这样的看法,贾宝玉长大了,会不知道?会不认同?肯定是会认同的。
第四,所以,贾宝玉目睹了哥哥为科举苦读、为家庭负累的早死,目睹了寡嫂孤儿的可怜,感同身受,加之自己苦读的痛楚,甚至与林黛玉交流中(千万不要有曹雪芹没写到就没有发生过这种2B想法,太弱智了)意识到姑爹姑妈的死、林家的惨状都与科举有关的时候,贾宝玉对科举八股和功名利禄的虚伪和残酷的反感和反对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第五,再说一点,在曹雪芹笔下,即使在曹雪芹看来,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智慧过人的人,比他曹雪芹高,所以,这么聪明的两个人,不会看不到我们看到的,不会想不到我们想到的,只会比我们想的更透彻,看得更清楚。所以,千万别拿你的脑子去比人家的脑子,那很2B的。尽管我承认在很多地方,你比林黛玉和贾宝玉强,强很多。
所以,这就是我的理由。哥哥贾珠的早死经历促使贾宝玉反思科举八股对人的生命的摧残,反思自己的人生要怎样度过,是像哥哥一样还是?这个,贾宝玉做出了选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林黛玉一家其实深受科举之害
下一篇:关于红学评论及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