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笔记之八百二十四
许多朋友不止一次的问我,既然《红楼梦》无一处闲笔,无一点废墨,那么,曹雪芹为什么在第二回,要写一座寺庙和一个又聋又哑的老僧。这有什么寓意?
其实,我也很长时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才慢慢的悟出些味道来。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曹雪芹精心设计,让甄士隐(真事隐)资助贾雨村(假语存),是一个非常漂亮而绝妙的构思,可以说是美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这意味着曹雪芹以一种虚构的方式(假语存)来表达一段隐匿的真事(真事隐),或者说,从一段隐匿的真事敷衍出(具体表现为甄士隐资助贾雨村)一段虚构的故事。因此,贾雨村这个人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物,而且还带有某种情节结构色彩。正是贾雨村这个人物的活动,把那段表现真事的虚构故事展开的。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就是,甄士隐其实就是小说中另外一个主要人物甄宝玉的后半生。甄宝玉这个人物,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甄家没有被抄之前,甄宝玉,抄家之后,甄宝玉靠着甄家转移隐匿在诸如贾府之类亲戚世交家的财产,在姑苏低调过日子,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一段,就表现为甄士隐的生活。这个结论,可以参见我之前的文章。
那么,我不禁还想问,甄士隐出家以后呢?
所谓被跛足道人癞头和尚度化,不是说甄士隐成仙了。不是这样的,不过是出家了,抛开世俗了。而甄士隐出家以后的日子,晚年余生的度过,其实就是曹雪芹巧妙的以一种三段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那座破庙里的聋哑老和尚。于是,甄宝玉的一生分为三段,甄家抄家之前的甄宝玉,抄家之后的甄士隐,出家之后的聋哑老和尚。也就是说,贾雨村在第二回看到的聋哑老和尚,其实就是若干年后出家的甄士隐的晚年光景了。这是曹雪芹关于甄宝玉的一生的一个浓缩性的表达,不仅异常隐蔽,而且采用了颠倒时空的穿越手法,以虚构的“假语存”的方式展示了“真事隐”的一生。
不信,我们来分析分析。
第二回:这日, 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 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批语:是翻过来的)齿落舌钝,(批语:是翻过来的)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 便仍出来(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这三条批语,很有意思。
1:第一二条都是“是翻过来的”,这里的意思,我以为就是后面说的“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也就是逆转时光,倒叙的写法,写一个人的老年;
2:至于这个人是谁?第三条批语里说了,这个人物代表的就是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既证之后”,就是经历了大劫难大风波之后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指精神状态,一种了悟,不是指具体的形式;
3:而且,最关键的是,这条批语还说了,“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这样的指向就太明确了,至小说第二回,有谁出家了,有谁是“出世醒人”?就是第一回被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度化的甄士隐呀。
所以,无论从甄宝玉和甄士隐的神秘联系,以及“真事隐”资助“假语存”的有意味形式,还是批语都在暗示我们,这里,贾雨村在智通寺遇到的聋哑老和尚,其实就是出家多年后已经垂垂老矣的甄士隐。
这是曹雪芹在整部小说中为贾宝玉的一个互证式的影子甄宝玉设计的一生及其结局。甄宝玉——甄士隐——智通寺聋哑老和尚。
这就是甄宝玉的一生。它是靠“假语存”通过穿越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真事隐”。
许多朋友不止一次的问我,既然《红楼梦》无一处闲笔,无一点废墨,那么,曹雪芹为什么在第二回,要写一座寺庙和一个又聋又哑的老僧。这有什么寓意?
其实,我也很长时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才慢慢的悟出些味道来。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曹雪芹精心设计,让甄士隐(真事隐)资助贾雨村(假语存),是一个非常漂亮而绝妙的构思,可以说是美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这意味着曹雪芹以一种虚构的方式(假语存)来表达一段隐匿的真事(真事隐),或者说,从一段隐匿的真事敷衍出(具体表现为甄士隐资助贾雨村)一段虚构的故事。因此,贾雨村这个人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物,而且还带有某种情节结构色彩。正是贾雨村这个人物的活动,把那段表现真事的虚构故事展开的。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就是,甄士隐其实就是小说中另外一个主要人物甄宝玉的后半生。甄宝玉这个人物,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甄家没有被抄之前,甄宝玉,抄家之后,甄宝玉靠着甄家转移隐匿在诸如贾府之类亲戚世交家的财产,在姑苏低调过日子,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一段,就表现为甄士隐的生活。这个结论,可以参见我之前的文章。
那么,我不禁还想问,甄士隐出家以后呢?
所谓被跛足道人癞头和尚度化,不是说甄士隐成仙了。不是这样的,不过是出家了,抛开世俗了。而甄士隐出家以后的日子,晚年余生的度过,其实就是曹雪芹巧妙的以一种三段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那座破庙里的聋哑老和尚。于是,甄宝玉的一生分为三段,甄家抄家之前的甄宝玉,抄家之后的甄士隐,出家之后的聋哑老和尚。也就是说,贾雨村在第二回看到的聋哑老和尚,其实就是若干年后出家的甄士隐的晚年光景了。这是曹雪芹关于甄宝玉的一生的一个浓缩性的表达,不仅异常隐蔽,而且采用了颠倒时空的穿越手法,以虚构的“假语存”的方式展示了“真事隐”的一生。
不信,我们来分析分析。
第二回:这日, 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 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批语:是翻过来的)齿落舌钝,(批语:是翻过来的)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 便仍出来(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这三条批语,很有意思。
1:第一二条都是“是翻过来的”,这里的意思,我以为就是后面说的“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也就是逆转时光,倒叙的写法,写一个人的老年;
2:至于这个人是谁?第三条批语里说了,这个人物代表的就是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既证之后”,就是经历了大劫难大风波之后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指精神状态,一种了悟,不是指具体的形式;
3:而且,最关键的是,这条批语还说了,“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这样的指向就太明确了,至小说第二回,有谁出家了,有谁是“出世醒人”?就是第一回被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度化的甄士隐呀。
所以,无论从甄宝玉和甄士隐的神秘联系,以及“真事隐”资助“假语存”的有意味形式,还是批语都在暗示我们,这里,贾雨村在智通寺遇到的聋哑老和尚,其实就是出家多年后已经垂垂老矣的甄士隐。
这是曹雪芹在整部小说中为贾宝玉的一个互证式的影子甄宝玉设计的一生及其结局。甄宝玉——甄士隐——智通寺聋哑老和尚。
这就是甄宝玉的一生。它是靠“假语存”通过穿越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真事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红楼梦》林黛玉家很寒伧吗?
下一篇:《红楼梦》青少年时期的曹雪芹其实是翩翩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