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班里有个女孩叫慧,在小学三年级就已经被鉴定为“轻度智障”。据父母反应,慧从入学就读起,就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弱势,无论作业、上课,均存在问题,跟不上正常的教学,和同伴之间有较大差距。自去年进入中学以来,学习上的这种非常态更为明显。班主任老师说,小学三年级以前,慧在学习上确实明显吃力,但她还是较为努力地跟着同学一起学习,只是效果较差,自从三年级对她作了这个“轻度智障”的鉴定后,慧就基本放弃了努力,每天只是到校坐着,下了课和同学玩闹很是活跃,上课还有闲心和同学说话,至于作业,偶尔上交,无论质与量,一概谈不上。但慧小小年纪,就呈现出一种异于一般小朋友的狡黠,比如,老师布置了五项回家作业,慧在抄写时,就会有意漏抄两项;默写时在透明纸上事先写好单词,然后映衬着默写,或是用铅笔写好单词,然后擦掉,再在痕迹上模拟……
总之,除了学习,这个女孩看不出有其他明显的弱势。父母原本对女儿抱有很大希望,自从她被鉴定为“轻度智障”后,也就不再对女儿有更多要求,至于老师和同学,也因此无限度地宽容了她学习上的“罢工”。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认为,造成慧如今这种状态的,其实不单是慧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在于周围成人和同伴的消极心理暗示:“你是一个弱智学生,所以你是缺乏学习能力的,你不用如别的孩子一般正常作业、上课、考试的,你学习不好很正常。”正是这种消极心理暗示造成了慧的消极行为表现。换一种说法,慧被贴上了一张无形的“标签”,她的现状正是“标签效应”的最好诠释。
二、案例描述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暗示”这个心理术语,即用间接的方法,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来示意,使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会受到暗示的影响。
心理学上又有个术语,叫做“标签效应”,其含义是指,“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标签效应”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它会左右人的思想与行动,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积极的标签将给予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消极的自我否定的标签会使人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会腐蚀人的信心,让人自惭形秽。久而久之,被贴了某种“标签”的人就会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不管是心理暗示,还是标签效应,说的其实是一回事。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坏孩子”、“差生”、“笨蛋”等标签时,他的其他品质,甚至优点,都会被标签所掩盖。在老师和家长眼里,这个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是坏的、差的、笨的。如果大人对孩子的“标签”态度不及时转变,总用歧视性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他,就会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朝着人们的偏见——标签所指的方向发生偏转。于是,最坏的结果就会发生:我们对孩子的负面看法可以变成孩子的自我确定,导致一个当初也许并不坏、并不差的孩子真的会成为一个“差生”或“坏孩子”。
另一种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遭遇过大大小小的挫折,这些经历对个人的自信心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几次失败后,有的同学就给自己贴上了消极的“我看来不行”的标签。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理所当然的,成功则是运气好而已,他们往往很难借此机会来提高自信心。
慧就是这样一个被他人,也被自己贴了标签的女孩,这个标签就是“我是随班就读生,我弱智,所以我没有学习能力,我也不用学习。”
还记得报名那天第一次看见慧时的情景;胖乎乎的身子,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皮肤白里透红、光滑细洁,扎一个高高的马尾辫,显得很是活泼。单从外表来看,任谁也想不到,这是一个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即便如此,我对慧依然抱有足够的信心:就语文学习来说,考个及格应该还不成问题吧。
开学的第二天,我没有收到慧的回家作业,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我询问原因。慧看着我,眼神清澈,脸色平静,轻轻地说:老师,我以前很少做作业的,我是随班就读生,我可以不做作业的,老师和父母都这样说的。如此思路清晰的一番话,我无法相信这是一个被鉴定为智商低下的女孩所言。但事实摆在面前,由不得我不信。我一时无语,先放她回了教室。
第四天,慧就因病缺课了。趁她不在教室的时机,我问了班里同学对慧的看法,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应着我,不时能从他们的话里听到“弱智”、“笨蛋”、“脑瘫”之类伤人的词语。
看着底下那一张张谈起慧的弱智就显得如此兴奋的小脸蛋,我知道这不是他们的过错,他们只是一群单纯、幼稚的才从小学生升级为中学生的无知小儿,但我相信,他们天性淳朴,对待慧,还是有着属于孩子的良善、友爱之心。我郑重地告诉他们:“慧除了学习能力稍有欠缺外,在其他方面并不弱势,她是你们的同学,希望你们珍惜这份同学情谊,从现在起,你们要用对待正常伙伴的态度、方式去对待慧,无论她在与不在,你们千万别再提起“弱智”这两个特别伤害人的字眼,至于慧的学习,你们能帮就帮,最起码能做到经常督促她完成最简单的作业,让她感觉到,你们之间是没有差别的,能做到吗?”底下的孩子异口同声地应和着我,这让我感到了一份欣慰。
开学的第一个周末,我去了慧的家里。从谈话中得知,慧的父亲对女儿的学习基本没有任何要求,母亲难得会督促慧进行一些基本的默写。我和慧的父母谈了自己的想法,我告诉他们,慧只是在读书学习的能力上欠缺,而在其他方面,这是个相当机灵的女孩。如果能撕下她身上那张无形的标签,让她周围的老师、家长、同伴都能转变对她的看法,进而让她更改对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个女孩尚有一定的进步希望,她的现状是能够有所改观的,至少她不会处于彻底罢工的状态。我要求慧的父母首先转变对女儿的看法:我的孩子只是在学习上能力欠缺了一点,天资不够聪明,但不等于就丧失了学习能力。我还要求他们尽可能以看待正常孩子的眼光来教育自己的女儿,绝对不能因为生气、冲动而把类似于“你是个笨蛋”的话说出口,从而彻底伤害女儿的心灵。慧的父母点头答应了。
我再一次找到了慧,凭着对她的了解,给她贴了许多积极的标签,诸如:你长得很漂亮,眼睛尤其有神;你的嗓音也很美,唱歌一定很好听;你很机灵,碰到问题会动脑子想办法;你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老师都喜欢你……慧认真地听着,脸上溢满了笑意,她是那么开心,也许,她已很久没有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同和夸奖了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进而对她提出了学习上的基本要求:每天都能坚持做一些抄写、背诵的作业,老师很想看到你漂亮的字迹;上课时能坚持听课,做一些简单的笔记,不和同学讲话……接下去的日子里,慧每天都会上交我布置的最简单的抄写作业,虽然每天背诵一首诗依然很有难度;上课时,我能看到慧高高举起的手,她想要表现自己的欲望是那么强烈;考试时,她会坚持写作文,虽然字数依然不能凑齐……总之,这个女孩不再彻底罢工了,她有了最起码的意识:我是一个学生,我是有一定能力的,我在学习上可以完成很多任务。
慧,她真的转变了。
三、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一生会碰到许多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时,我们必须明白,问题行为的出现只是一个外在的表象,其背后必然隐藏着与之相关的心理活动。作为一名老师或家长,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在我们的身边,有这么一位小可爱,她(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对灵敏的耳朵,他们在悄悄探索着周围的世界,同时也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倾听着你的片言只语。有时候,虽然我们并没有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规定,但孩子却出人意料地表现出了一系列有规律的行为反应。这时候,作为成人,我们就要思考,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根源,是否在于成人本身,是否因为我们有意无意的暗示,造成了孩子消极或积极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反思更是必须。
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的深入,我不知道慧是否真有希望达到我给她制定的目标,但我相信,她一定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即便她依然只能从最简单的做起,完成最基础的学习任务。
这,已经足够了。
班里有个女孩叫慧,在小学三年级就已经被鉴定为“轻度智障”。据父母反应,慧从入学就读起,就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弱势,无论作业、上课,均存在问题,跟不上正常的教学,和同伴之间有较大差距。自去年进入中学以来,学习上的这种非常态更为明显。班主任老师说,小学三年级以前,慧在学习上确实明显吃力,但她还是较为努力地跟着同学一起学习,只是效果较差,自从三年级对她作了这个“轻度智障”的鉴定后,慧就基本放弃了努力,每天只是到校坐着,下了课和同学玩闹很是活跃,上课还有闲心和同学说话,至于作业,偶尔上交,无论质与量,一概谈不上。但慧小小年纪,就呈现出一种异于一般小朋友的狡黠,比如,老师布置了五项回家作业,慧在抄写时,就会有意漏抄两项;默写时在透明纸上事先写好单词,然后映衬着默写,或是用铅笔写好单词,然后擦掉,再在痕迹上模拟……
总之,除了学习,这个女孩看不出有其他明显的弱势。父母原本对女儿抱有很大希望,自从她被鉴定为“轻度智障”后,也就不再对女儿有更多要求,至于老师和同学,也因此无限度地宽容了她学习上的“罢工”。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认为,造成慧如今这种状态的,其实不单是慧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在于周围成人和同伴的消极心理暗示:“你是一个弱智学生,所以你是缺乏学习能力的,你不用如别的孩子一般正常作业、上课、考试的,你学习不好很正常。”正是这种消极心理暗示造成了慧的消极行为表现。换一种说法,慧被贴上了一张无形的“标签”,她的现状正是“标签效应”的最好诠释。
二、案例描述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暗示”这个心理术语,即用间接的方法,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来示意,使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会受到暗示的影响。
心理学上又有个术语,叫做“标签效应”,其含义是指,“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标签效应”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它会左右人的思想与行动,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积极的标签将给予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消极的自我否定的标签会使人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会腐蚀人的信心,让人自惭形秽。久而久之,被贴了某种“标签”的人就会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不管是心理暗示,还是标签效应,说的其实是一回事。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坏孩子”、“差生”、“笨蛋”等标签时,他的其他品质,甚至优点,都会被标签所掩盖。在老师和家长眼里,这个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是坏的、差的、笨的。如果大人对孩子的“标签”态度不及时转变,总用歧视性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他,就会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朝着人们的偏见——标签所指的方向发生偏转。于是,最坏的结果就会发生:我们对孩子的负面看法可以变成孩子的自我确定,导致一个当初也许并不坏、并不差的孩子真的会成为一个“差生”或“坏孩子”。
另一种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遭遇过大大小小的挫折,这些经历对个人的自信心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几次失败后,有的同学就给自己贴上了消极的“我看来不行”的标签。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理所当然的,成功则是运气好而已,他们往往很难借此机会来提高自信心。
慧就是这样一个被他人,也被自己贴了标签的女孩,这个标签就是“我是随班就读生,我弱智,所以我没有学习能力,我也不用学习。”
还记得报名那天第一次看见慧时的情景;胖乎乎的身子,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皮肤白里透红、光滑细洁,扎一个高高的马尾辫,显得很是活泼。单从外表来看,任谁也想不到,这是一个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即便如此,我对慧依然抱有足够的信心:就语文学习来说,考个及格应该还不成问题吧。
开学的第二天,我没有收到慧的回家作业,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我询问原因。慧看着我,眼神清澈,脸色平静,轻轻地说:老师,我以前很少做作业的,我是随班就读生,我可以不做作业的,老师和父母都这样说的。如此思路清晰的一番话,我无法相信这是一个被鉴定为智商低下的女孩所言。但事实摆在面前,由不得我不信。我一时无语,先放她回了教室。
第四天,慧就因病缺课了。趁她不在教室的时机,我问了班里同学对慧的看法,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应着我,不时能从他们的话里听到“弱智”、“笨蛋”、“脑瘫”之类伤人的词语。
看着底下那一张张谈起慧的弱智就显得如此兴奋的小脸蛋,我知道这不是他们的过错,他们只是一群单纯、幼稚的才从小学生升级为中学生的无知小儿,但我相信,他们天性淳朴,对待慧,还是有着属于孩子的良善、友爱之心。我郑重地告诉他们:“慧除了学习能力稍有欠缺外,在其他方面并不弱势,她是你们的同学,希望你们珍惜这份同学情谊,从现在起,你们要用对待正常伙伴的态度、方式去对待慧,无论她在与不在,你们千万别再提起“弱智”这两个特别伤害人的字眼,至于慧的学习,你们能帮就帮,最起码能做到经常督促她完成最简单的作业,让她感觉到,你们之间是没有差别的,能做到吗?”底下的孩子异口同声地应和着我,这让我感到了一份欣慰。
开学的第一个周末,我去了慧的家里。从谈话中得知,慧的父亲对女儿的学习基本没有任何要求,母亲难得会督促慧进行一些基本的默写。我和慧的父母谈了自己的想法,我告诉他们,慧只是在读书学习的能力上欠缺,而在其他方面,这是个相当机灵的女孩。如果能撕下她身上那张无形的标签,让她周围的老师、家长、同伴都能转变对她的看法,进而让她更改对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个女孩尚有一定的进步希望,她的现状是能够有所改观的,至少她不会处于彻底罢工的状态。我要求慧的父母首先转变对女儿的看法:我的孩子只是在学习上能力欠缺了一点,天资不够聪明,但不等于就丧失了学习能力。我还要求他们尽可能以看待正常孩子的眼光来教育自己的女儿,绝对不能因为生气、冲动而把类似于“你是个笨蛋”的话说出口,从而彻底伤害女儿的心灵。慧的父母点头答应了。
我再一次找到了慧,凭着对她的了解,给她贴了许多积极的标签,诸如:你长得很漂亮,眼睛尤其有神;你的嗓音也很美,唱歌一定很好听;你很机灵,碰到问题会动脑子想办法;你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老师都喜欢你……慧认真地听着,脸上溢满了笑意,她是那么开心,也许,她已很久没有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同和夸奖了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进而对她提出了学习上的基本要求:每天都能坚持做一些抄写、背诵的作业,老师很想看到你漂亮的字迹;上课时能坚持听课,做一些简单的笔记,不和同学讲话……接下去的日子里,慧每天都会上交我布置的最简单的抄写作业,虽然每天背诵一首诗依然很有难度;上课时,我能看到慧高高举起的手,她想要表现自己的欲望是那么强烈;考试时,她会坚持写作文,虽然字数依然不能凑齐……总之,这个女孩不再彻底罢工了,她有了最起码的意识:我是一个学生,我是有一定能力的,我在学习上可以完成很多任务。
慧,她真的转变了。
三、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一生会碰到许多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时,我们必须明白,问题行为的出现只是一个外在的表象,其背后必然隐藏着与之相关的心理活动。作为一名老师或家长,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在我们的身边,有这么一位小可爱,她(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对灵敏的耳朵,他们在悄悄探索着周围的世界,同时也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倾听着你的片言只语。有时候,虽然我们并没有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规定,但孩子却出人意料地表现出了一系列有规律的行为反应。这时候,作为成人,我们就要思考,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根源,是否在于成人本身,是否因为我们有意无意的暗示,造成了孩子消极或积极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反思更是必须。
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的深入,我不知道慧是否真有希望达到我给她制定的目标,但我相信,她一定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即便她依然只能从最简单的做起,完成最基础的学习任务。
这,已经足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阅读
- 发表文章,抒写心情!(无需审核,直接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