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换牙期间,一些不良的口腔习惯可造成牙齿不齐。常见的有:
1.吮指习惯:吮指是婴幼儿最初学会神经反射的一种行为,在2~3岁前吮指习惯尚不属于口腔不良习惯,这种情况通常在4~6岁以后逐渐减少而自行消失。但在这之后如果继续存在,则属于不良习惯,吮指可导致明显的牙齿不齐,如吮拇指时,将拇指置于正在萌出的上下前牙之间,则会阻止前牙的正常萌出,造成前牙咬不上,影响前牙美观和功能。
2.舔牙习惯:换牙期时,患儿常用舌舔下前牙的舌面或松动的乳牙,形成舔牙习惯,促使下前牙唇倾斜,使牙齿出现间隙。
3.咬唇习惯:多发生在6~15岁之间,女孩多见,咬下唇容易出现下前牙拥挤,上前牙倾斜前突有间隙。咬上唇容易形成前牙反,俗称“地包天”。
4.偏侧咀嚼:因为单侧咀嚼可以造成一侧面部因无咀嚼功能的刺激而发育不足,而咀嚼的一侧由于过度用力,咀嚼肌也较发达。因此,有偏嚼习惯的人,可使经常咀嚼一侧的牙齿、颌骨和咀嚼肌发育丰满,或造成功能性肥大;而不用的一侧,则发育较差,甚至消瘦塌陷,造成功能性萎缩,这样就出现了面部两侧显著不对称,形成歪脸或偏脸畸形,直接影响面容美观。同时偏嚼还可以使牙齿排列不齐、左右牙齿不对称而影响美观。
造成偏嚼习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侧口腔缺牙、龋病、牙龈炎、塞牙等原因所致。如一侧乳磨牙过早缺失而相应的恒牙还未长出时,这一侧就无法咀嚼,只能长期使用另一侧牙齿咀嚼,时间一长,便养成这个坏习惯。再如,一侧牙齿有龋病、牙龈炎、吃饭塞牙而又没能得到及时治疗时,咀嚼食物便感觉不适或疼痛,只好用另一侧咀嚼,时间一久,就会不自觉地养成偏嚼习惯。而有些人则可能仅因为生活习惯,不自觉地造成了偏嚼的习惯。
5.咬物习惯:多见于咬铅笔和啃指甲,同样容易造成牙齿不齐。
6.其他习惯:如儿童睡眠时,经常用手、肘或拳头枕在一侧的脸下,有时用手托一侧腮帮读书或思考问题,时间长都可能影响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应当尽量避免。
7.口呼吸习惯与错合畸形:正常的鼻呼吸功能,保证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慢性鼻炎,鼻窦炎,鼻甲肥大,鼻中隔充血等使鼻腔部分或全部阻塞,影响正常的鼻呼吸,迫使以口呼吸代替鼻呼吸,常引起颌面部发育畸形。由于鼻腔疾病导致的口呼吸,冷空气直冲口咽部,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此时,下颌下垂,面颊部分肌肉张力增加,舌也牵引下落,上颌弓内侧失去舌体支持,使上颌弓失去内外肌的正常动力平衡。在外侧受颊肌压迫,内侧失去舌体支持的情况下,上颌弓的宽度得不到正常发育,会导致牙弓狭窄,前牙拥挤或前突。睡眠时,口呼吸的表现最明显,张口呼吸,舌及下颌后退,形成下颌后缩畸形。儿童出现呼吸系统疾病,应及时治疗,改善呼吸功能,防止口呼吸形成习惯。
8.异常吞咽及吐舌习惯:婴儿时期吮奶是新生儿口颌系统的主要活动,通过吮奶吸取身体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充足的吮吸活动可以刺激口颌系统的发育。婴儿型吞咽(Infantile swallow)是乳牙萌出前的吞咽方式,即舌放在上下颌龈垫之间,唇、颊收缩形成唧筒状吸奶并进行吞咽。牙萌出后正常的吞咽为提下颌肌收缩,使上下颌牙接触,唇闭合,舌背与腭穹接触,舌尖接触硬腭前份近乳突并向上、后推动使食物进入咽部,再到食道。一些保留了婴儿型吞咽的患者,常可见上前牙前突,前牙开合,吞咽时舌刺入上下前牙之间,表情肌和唇肌活动明显。
吐舌习惯的患者,常将舌头放在上下前牙之间形成开合,前牙开合打开的间隙呈与舌头外形一致的楔形间隙。由于舌经常放在上下牙之间,颊肌张力增大,导致上牙弓缩窄;由于后牙咬合打开使后牙继续萌出而使下颌向下、向后旋转生长。
防治方法:教育儿童改正不良吞咽和吐舌习惯,教导患儿正常吞咽的方法;如伴扁桃体过大、慢性扁桃体炎的患者应进行治疗。必要时可做腭刺、腭屏或腭网破除伸舌吞咽和吐舌习惯,同时训练正常的吞咽动
一般来说,出现牙齿不齐,女孩11~13岁、男孩12~15岁是矫正牙齿的最佳时间。这时,使用矫正器多牙齿畸形进行综合治疗,一般疗程比较短,治疗效果较理想。但是有些孩子在乳牙期就会出现“地包天”等颌骨异常,则需要及早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