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月细枝。
在我推窗探身的那一瞬,适逢一弯新月当空,有熹微晨光的烘衬,越发清澈透明,越发纤弱娇嫩。没来由的,便想到池边烟雨般纤细的柳枝,水墨画般静默低垂的影子。
忽然记起梁实秋先生在西巡慰问的路上,夜宿绵阳,鸡鸣之时,披衣外出如厕。这时残月在天,寒霜满地,走在小桥上,一层薄霜咯吱咯吱地响,登时想起温飞卿的名句“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无意中在此得到印证。“古今胜语,多由直寻”,这样深刻的体会,必是亲力亲为所能感受到的。艺术与自然,相互模仿,相互渗透。
我叹口气,关窗。
城市的拥挤,生存空间的狭促,让心的视野日渐逼仄,整日徘徊于尺寸之间,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即便是日升月落、暮辞朝起这些和人们息息相关、如影随形的自然现象,也被眼前高耸林立的钢筋水泥所掩映、所蒙蔽,远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太久,日子变成日历上一个个被撕掉的数字,毫无生命和色彩。
有人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为一场宿醉。于是,那个携三五同伴,为去邻村赶场电影,深夜月下回归的场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或许是少了空气及光影的污染,那时的月,显得格外皎洁明亮。人们生活节奏的舒缓,让日子变得踏实而从容。那些有月的夜晚,为大人们延续日间的劳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理由。而孩子们,抛开学业与劳作,夜晚便成了他们的天堂。或三五成群于村口,或两两相伴于街角,花样翻新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游戏和活动——跳皮筋儿、斗鸡、扔沙包、踢键儿、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走田字方等等。即便是一通打闹,也把当初缺衣少食的日子,用笑声和欢乐妆点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而赶上四邻八乡来了放映队,那简直不亚于一场稀世盛宴。至今我仍在疑惑:通讯落后,信息闭塞的那年那月,这个喜讯是怎样迅速传遍乡野,瞬间飞上我们眉头眼角的。
多则七八里,少则三四里,人们凭着一份兴致、满腔热情,以最原始的步行方式准时聚拢,那种对外面世界渴望的程度及现场的盛况自不在话下。而电影结束后,田间小路上,陆续回归的身影,竟能铺陈几百米,至今,成为我内心不可磨灭的一道风景。
彼时,皓月当空,月色如洗。田野或空旷或丰盈,都已变得不重要,关键是被那场电影洗脑后,一时还无法走出那个场景。尤其是孩子们,一反去时的嬉闹,沉浸其中,反复咀嚼,对戏里的一场一景、一言一行,用自己的方式和理解一遍遍筛过,一遍遍回味。一路上,除了“沙沙”的脚步声,更多的则是埋头赶路的身影。
那时,物质生活虽贫乏,可我们不缺的是梦想、是憧憬。梦想着有一天也能走出乡村,去到电影中展现的另一个世界;憧憬一种新奇的生活,并暗下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知识和书本来武装自己,以便获得实现梦想的惟一途径。
于是,那些唯有月亮相伴、呵气成霜的冬夜凌晨,对那个步行赶三里路早读的女孩,不再荒寒清苦,反而成了磨练意志实现理想的手段和方式。她每走一步,都在向她向往的生活靠近一步,怀揣着这样一个小秘密,内心的满足与坚定,又怎能是现今生活在温室蜜罐中的孩子所能体会得到的。
怀揣梦想,即便在酣眠的夜半,被母亲从被窝中拎起,陪伴母亲看守灌溉的沟渠,以防日久失修的沟渠漏水的我,也少了往日的怨言和抵触,静静地躺在田间地头,听着母亲在远处有一搭没一搭的呼唤,完全不知什么是恐惧,什么是艰辛。
有月的夜晚,星子显得稀稀落落,远处不时有流星划过夜空。我总在想,星星落下的地方究竟有多远,那里的孩子是否也和我一样,半夜躺在垄沟里面,给庄稼浇水,听风儿从耳边拂过,听不远处蟋蟀的琴声?夜晚的田野好静,我似乎听到庄稼拔节的声响。旱透的土地,贪婪地汲取着甘露般的井水,欣欣然舒展开胸怀,如母亲般将点滴的乳汁无私奉献给怀抱中饥渴的儿女,任由他们疯长。
多年以后,貌似实现了梦想的我,无端滋生出的空虚与无望,在那些有声有色的往事面前显得苍白而寡淡。月还是那个月,天还是那个天,变迁的是人心啊。想到这里,内心充满温馨和感动,再望那月,愈发澄澈,愈发清灵。
在我推窗探身的那一瞬,适逢一弯新月当空,有熹微晨光的烘衬,越发清澈透明,越发纤弱娇嫩。没来由的,便想到池边烟雨般纤细的柳枝,水墨画般静默低垂的影子。
忽然记起梁实秋先生在西巡慰问的路上,夜宿绵阳,鸡鸣之时,披衣外出如厕。这时残月在天,寒霜满地,走在小桥上,一层薄霜咯吱咯吱地响,登时想起温飞卿的名句“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无意中在此得到印证。“古今胜语,多由直寻”,这样深刻的体会,必是亲力亲为所能感受到的。艺术与自然,相互模仿,相互渗透。
我叹口气,关窗。
城市的拥挤,生存空间的狭促,让心的视野日渐逼仄,整日徘徊于尺寸之间,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即便是日升月落、暮辞朝起这些和人们息息相关、如影随形的自然现象,也被眼前高耸林立的钢筋水泥所掩映、所蒙蔽,远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太久,日子变成日历上一个个被撕掉的数字,毫无生命和色彩。
有人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为一场宿醉。于是,那个携三五同伴,为去邻村赶场电影,深夜月下回归的场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或许是少了空气及光影的污染,那时的月,显得格外皎洁明亮。人们生活节奏的舒缓,让日子变得踏实而从容。那些有月的夜晚,为大人们延续日间的劳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理由。而孩子们,抛开学业与劳作,夜晚便成了他们的天堂。或三五成群于村口,或两两相伴于街角,花样翻新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游戏和活动——跳皮筋儿、斗鸡、扔沙包、踢键儿、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走田字方等等。即便是一通打闹,也把当初缺衣少食的日子,用笑声和欢乐妆点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而赶上四邻八乡来了放映队,那简直不亚于一场稀世盛宴。至今我仍在疑惑:通讯落后,信息闭塞的那年那月,这个喜讯是怎样迅速传遍乡野,瞬间飞上我们眉头眼角的。
多则七八里,少则三四里,人们凭着一份兴致、满腔热情,以最原始的步行方式准时聚拢,那种对外面世界渴望的程度及现场的盛况自不在话下。而电影结束后,田间小路上,陆续回归的身影,竟能铺陈几百米,至今,成为我内心不可磨灭的一道风景。
彼时,皓月当空,月色如洗。田野或空旷或丰盈,都已变得不重要,关键是被那场电影洗脑后,一时还无法走出那个场景。尤其是孩子们,一反去时的嬉闹,沉浸其中,反复咀嚼,对戏里的一场一景、一言一行,用自己的方式和理解一遍遍筛过,一遍遍回味。一路上,除了“沙沙”的脚步声,更多的则是埋头赶路的身影。
那时,物质生活虽贫乏,可我们不缺的是梦想、是憧憬。梦想着有一天也能走出乡村,去到电影中展现的另一个世界;憧憬一种新奇的生活,并暗下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知识和书本来武装自己,以便获得实现梦想的惟一途径。
于是,那些唯有月亮相伴、呵气成霜的冬夜凌晨,对那个步行赶三里路早读的女孩,不再荒寒清苦,反而成了磨练意志实现理想的手段和方式。她每走一步,都在向她向往的生活靠近一步,怀揣着这样一个小秘密,内心的满足与坚定,又怎能是现今生活在温室蜜罐中的孩子所能体会得到的。
怀揣梦想,即便在酣眠的夜半,被母亲从被窝中拎起,陪伴母亲看守灌溉的沟渠,以防日久失修的沟渠漏水的我,也少了往日的怨言和抵触,静静地躺在田间地头,听着母亲在远处有一搭没一搭的呼唤,完全不知什么是恐惧,什么是艰辛。
有月的夜晚,星子显得稀稀落落,远处不时有流星划过夜空。我总在想,星星落下的地方究竟有多远,那里的孩子是否也和我一样,半夜躺在垄沟里面,给庄稼浇水,听风儿从耳边拂过,听不远处蟋蟀的琴声?夜晚的田野好静,我似乎听到庄稼拔节的声响。旱透的土地,贪婪地汲取着甘露般的井水,欣欣然舒展开胸怀,如母亲般将点滴的乳汁无私奉献给怀抱中饥渴的儿女,任由他们疯长。
多年以后,貌似实现了梦想的我,无端滋生出的空虚与无望,在那些有声有色的往事面前显得苍白而寡淡。月还是那个月,天还是那个天,变迁的是人心啊。想到这里,内心充满温馨和感动,再望那月,愈发澄澈,愈发清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阅读
- 发表文章,抒写心情!(无需审核,直接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