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因为一直在学钢琴,年前选拔进了学校合唱队,唱高音部。
合唱排演先是一周一次,后来改为一周两次,现在每天中午一小时,应该是高强度训练了。最近孩子喉咙发哑,不断咳嗽,他说又痒又痛,显然是因为合唱频繁之故,给他买了润喉片、胖大海之类,但喉疾不见好转。
我让孩子请假。但他说,他在合唱队里的表现向来是很好的,他不想请假。妻子听了觉得有道理,觉得孩子有上进心。还教了他一个“方法”,合唱的时候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但我却觉得悲哀,因为这孩子“交”到学校以后,真的越来越“听话”了,越来越“懂事”了,一切按照学校的“安排”在成长,我也提不出什么反对的意见,既然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我又能怎么样?
但这件事,让人非常不舒服。既然身体不允许,为什么不能休息呢?为什么老师,甚至是自己的母亲,也觉得健康并不是重要的,而受到老师的表扬才是重要的。
我就想不明白了。
这小小的一件事,我想是触及了现行教育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关注什么?难道学生除了关注各个学科的成绩,其他就不重要了?
孩子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开车送他去上学,在校门口,孩子刚下车,就遇到几位同学。我听到那几位同学在笑话孩子:“原来你们家是普桑,这么垃圾的车啊!”
我看到孩子不声响,但我显然知道他内心的感受。我把这件事讲给妻子听。妻子当晚就在劝导孩子,让他不要听同学的取笑,不要比谁家的车好,而是要比谁的成绩好。
我又笑了。这大概又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误区,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即便把孩子养在玻璃瓶中,仍然会有一天他将面对社会,学校里的比较无处不在,绝对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去逃避,不如去面对和承受这样的比较,这是成长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让孩子知道,人一出生,在物质上的确有高低之分。有人富有,有人贫穷,人的确可以通过奋斗去改变这一切,但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情,自欺欺人并不可取。而调适自己心情的地方,就是家庭,是孩子最亲密的港湾。家庭,应该是一座远离压力的天堂圣地。而走出家庭,你就要去直面,没有人能迁就你的心理感受。
在孩子小学的三年中,我经常听到妻子在“激励”孩子,班里的哪位同学考了满分,谁又得了一周之星。但我总是与妻子辩论,为什么一定要拿孩子班里的同学来作比较,让他去追赶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
我的观点与别人不一样,我希望孩子能与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当朋友,而不是去“赶超”。我提醒孩子要来他们家里的电话或者QQ,多与他们讨论各种问题。我一直认为,在一种合作的氛围下成长,它会使孩子更得人缘,更加尊重他人,对自己也更自信。
我总觉得现行的教育理念与我们这些“70后”接受的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孩子好不好,成绩可以“一俊遮百丑”。我从小学至学校毕业踏入社会,都是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但当我踏进社会,才发现自己与这个社会脱离太远,猛然发现成绩好绝对不是人生当中极端重要的砝码,懂得合作要比学习成绩好的成功几率大。
教育要关注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明白。
合唱排演先是一周一次,后来改为一周两次,现在每天中午一小时,应该是高强度训练了。最近孩子喉咙发哑,不断咳嗽,他说又痒又痛,显然是因为合唱频繁之故,给他买了润喉片、胖大海之类,但喉疾不见好转。
我让孩子请假。但他说,他在合唱队里的表现向来是很好的,他不想请假。妻子听了觉得有道理,觉得孩子有上进心。还教了他一个“方法”,合唱的时候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但我却觉得悲哀,因为这孩子“交”到学校以后,真的越来越“听话”了,越来越“懂事”了,一切按照学校的“安排”在成长,我也提不出什么反对的意见,既然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我又能怎么样?
但这件事,让人非常不舒服。既然身体不允许,为什么不能休息呢?为什么老师,甚至是自己的母亲,也觉得健康并不是重要的,而受到老师的表扬才是重要的。
我就想不明白了。
这小小的一件事,我想是触及了现行教育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关注什么?难道学生除了关注各个学科的成绩,其他就不重要了?
孩子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开车送他去上学,在校门口,孩子刚下车,就遇到几位同学。我听到那几位同学在笑话孩子:“原来你们家是普桑,这么垃圾的车啊!”
我看到孩子不声响,但我显然知道他内心的感受。我把这件事讲给妻子听。妻子当晚就在劝导孩子,让他不要听同学的取笑,不要比谁家的车好,而是要比谁的成绩好。
我又笑了。这大概又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误区,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即便把孩子养在玻璃瓶中,仍然会有一天他将面对社会,学校里的比较无处不在,绝对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去逃避,不如去面对和承受这样的比较,这是成长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让孩子知道,人一出生,在物质上的确有高低之分。有人富有,有人贫穷,人的确可以通过奋斗去改变这一切,但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情,自欺欺人并不可取。而调适自己心情的地方,就是家庭,是孩子最亲密的港湾。家庭,应该是一座远离压力的天堂圣地。而走出家庭,你就要去直面,没有人能迁就你的心理感受。
在孩子小学的三年中,我经常听到妻子在“激励”孩子,班里的哪位同学考了满分,谁又得了一周之星。但我总是与妻子辩论,为什么一定要拿孩子班里的同学来作比较,让他去追赶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
我的观点与别人不一样,我希望孩子能与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当朋友,而不是去“赶超”。我提醒孩子要来他们家里的电话或者QQ,多与他们讨论各种问题。我一直认为,在一种合作的氛围下成长,它会使孩子更得人缘,更加尊重他人,对自己也更自信。
我总觉得现行的教育理念与我们这些“70后”接受的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孩子好不好,成绩可以“一俊遮百丑”。我从小学至学校毕业踏入社会,都是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但当我踏进社会,才发现自己与这个社会脱离太远,猛然发现成绩好绝对不是人生当中极端重要的砝码,懂得合作要比学习成绩好的成功几率大。
教育要关注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明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祛除脚上老茧、老皮的小妙方
下一篇:儿子,你给我考个零分!看完我被这智慧震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