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这本《女心理师(上)》是因为想重温一下毕淑敏的小说,因为作者是我本科时很喜欢的作家,也许我对女作家总有种特殊的偏爱,而她的名字又是接触很多的,另外她文字的细腻和当过高原军医的经历都让我有了喜欢的理由。学校图书馆里她的几本厚重的散文集都被我读过,那篇《回家告诉妈妈》还被我抄在了日记本里。不过后来对她的这种喜欢似乎渐渐淡化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原因却不记得了。或者我已不再钟情那种浓稠得化不开的情感倾泻了吧。
想起了自己对她曾经的喜爱,就有了怀旧的念头。正好这部小说之前没有看过,就借了来。没想到看了好久。对于不甚喜欢的书,我就会看好久,因为想不起或提不起兴趣看。
不过本着自己怀旧的心情,我还是坚持看了下去。在看序的时候,作者说她一直欣慰自己的文字很冷静,让我心生疑窦,因为在我的眼里,她文字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情绪喷涌,而这种热情似乎和冷静是对立的。整本书翻下来,语言的风格似乎没有改变,只是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已经没有耐心和专注去欣赏这样华丽的用词了。
再说小说本身,用了很流行的手法,同时穿插着N个不同时间点里发生的故事,不知为何觉得这种安排有些混乱,因为无章可循,也没有相互映衬。现在看完了上部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概念。抑或是因为文字本身的形态使得我对阅读有了厌倦,反而有些抵触这些个时空交错的故事吧。
或许我有些许的强迫症,对于这个并不吸引我的故事还是打算坚持下去,只是希望它不会让我太失望。
想起了自己对她曾经的喜爱,就有了怀旧的念头。正好这部小说之前没有看过,就借了来。没想到看了好久。对于不甚喜欢的书,我就会看好久,因为想不起或提不起兴趣看。
不过本着自己怀旧的心情,我还是坚持看了下去。在看序的时候,作者说她一直欣慰自己的文字很冷静,让我心生疑窦,因为在我的眼里,她文字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情绪喷涌,而这种热情似乎和冷静是对立的。整本书翻下来,语言的风格似乎没有改变,只是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已经没有耐心和专注去欣赏这样华丽的用词了。
再说小说本身,用了很流行的手法,同时穿插着N个不同时间点里发生的故事,不知为何觉得这种安排有些混乱,因为无章可循,也没有相互映衬。现在看完了上部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概念。抑或是因为文字本身的形态使得我对阅读有了厌倦,反而有些抵触这些个时空交错的故事吧。
或许我有些许的强迫症,对于这个并不吸引我的故事还是打算坚持下去,只是希望它不会让我太失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步步惊心的评论
下一篇:就这样让它结束,《平原》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