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欢迎来到琪琪文学网,您可以 登陆或者 注册

别尊卑、明贵贱所引发的社会现象

作者: 网络时间: 2014-01-21 15:17阅读: 收藏评论在线投稿
  我在《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中提到:造成这种区分的根源,应该问问我们的孔圣人。这是因为,在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处于核心位置,几千年来它主导着主流思想,影响着广大民众。
  孔圣人主张的“别尊卑,明贵贱”,使得等级地位不容僭越,使人人不能平等,从而使原本无贵贱之分的职业有了分别。这样所产生的后果使社会两极分化,公卿、士大夫从事尊贵的职业,庶民从事卑贱的职业。尤其是先秦时期的世袭制,一些人出生就风光无限,可以不劳而获,过着奢靡的生活。而奴隶和庶民无论怎么努力,也只是处在社会的最下层。这不包括有奇遇的“伊尹”和“傅说”。
  这样的制度是有弊端的,当权者自然也看到这一点。因此,在秦汉时期产生了“察举”等用人制度。但是无论怎么选举都是统治阶级上层的事,福及不到庶民和奴隶。这样的选举也形成了一些裙带关系。汉代“卫青”是奴隶出身的大将军,如果不是汉武帝先选中了“卫青”的姐姐“子夫”,何来他的大将军。“别尊卑,明贵贱”是渗透血液,刻在骨子里的。一个奴隶根本就没有你展示才能的机会。
  真正使庶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度使莘莘学子,无论是贵族还是庶民都能有一步登天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华,实现他们的理想。北宋的大文豪欧阳修就是典型例子。科举制度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架起了一座通向上层社会的桥梁,使卑贱的庶民有了抬头的机会。
  科举制度使国家广泛地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和科技文化更好地发展。然而,在通向“黄金屋”的道路上,并不是那么美好的,在历朝历代都有阴暗、腐败的现象。为了能通过科考而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考生不惜贿赂考官,弄虚舞弊。通过这种方法当上官后,他一定会把贪婪的黑手伸向百姓,腐败现象恶性循环。由于科考而第,能从卑贱转为尊贵,终身享受荣华富贵,使得一些腐儒鄙视劳动,嫌贫爱富,热衷功名,不愿意从事低贱的职业,只想通过苦读来改变一生。梦想着:忍得十年苦,赢得百世名。年复一年的苦读,一次又一次的参考。在“别尊卑,明贵贱”的毒害下,扭曲了他们的灵魂和人格。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就是这样鲜活的人物。
  “别尊卑,明贵贱”这种流毒至今依在。大学生卖猪肉事件被传得沸沸扬扬,他反应的就是这种现象。它实则是对封建糟粕思想的一种冲击,它的实质不在于大学生是否能卖猪肉的过程,它是人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对大学生的不重视,浪费了人才。可是,有的大学生宁愿闲赋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做一些所谓的低贱工作,难道这不是浪费人才吗?人才,不但要人尽其才,更要人尽其责。什么时候大家对一些在思想上认为卑贱的职业,不蔑视了,那时这个社会才真正进步了。“别尊卑,明贵贱”也只能成为世人的警言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态度决定一切 下一篇:人到中年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