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朝历代的起义军不同。在宋朝,盗贼更像是一种职业,而起义军普遍缺乏进取心。
这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在地域上与辽、金、西夏等国并列,并不断受到周边国家的侵略和骚扰。在内政上推崇儒家思想,奉行以德治天下。宋家天子,大多文采风流,而尤以宋徽宗为其中翘楚,书画更是卓尔成家。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连盗贼们似乎也变得斯文起来。不知道,这是受了老子“盗亦有道”的深刻影响,还是受了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所有起义队伍无论动静多么浩大,最终无一不是偃旗息鼓,或受招安,或当顺民。
按说,宋朝的起义军应是不少,但没有一支义军能像以前或是以后的义军那样,开天辟地,开创未来。大多数情况下,各路义军好像都是以盗寇的面目出现的,既师出无名,也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或许,他们只是把这种行为当做了一种特殊的职业,而不是远大的理想。
方腊似乎不错,还在江南做起了皇帝。但这个皇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气魄,自始至终都占据在具有地利优势的老巢中,坐享安乐,再无扩大战果的想法。所属大军除了看家护院之外,从来没有向北挪动过半步。或许此人在想,不要把朝廷惹急了,在自己掌控的小天地里快活一天算一天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样的日子虽说舒服自在,但终究不能长久,等朝廷大军一到,也就土崩瓦解了。
宋江与此略有区别,虽数次打败朝廷,却从来都没想着要趁势夺取天下(在潜意识里,有时还比不上李逵),而只是把打败官军作为将来谈判的资本和砝码。于是,一面杀气腾腾地攻城略地,又一面矮下身子乞求招安,上赶着要投靠朝廷,效忠皇帝。这种心态和思路决定了,宋江及其团队的发展始终都是有限的。
对此,很多人都不甚理解,骂他是投降派,是出卖兄弟的殉葬者。实际上,这不能完全归罪于宋头领的卑躬屈膝、厚颜无耻。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如果不接受招安,宋江及其团队也找不到一条光明的道路。揭竿而起,啸聚山林,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宋江不做头领的时候,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一旦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想法自然就不一样了。最让宋江内心不安的,当然就是历史和社会的口诛笔伐了,这也是宋江最不能接受的。
这是因为宋朝,儒家思想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忠君报国的思想观念经过宋家王朝的不断拔高,已在老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什么“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之类的,都成为那个时代的烙印和追求。这种观念,很自然的影响了整个时代。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宋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单看在梁山水寨前竖起的那面大旗,就足以看出宋江对大宋朝廷的死心塌地。先是要“替天行道”,后来又把办公场所改为“忠义堂”,言意之下就是,无论现在如何,最终还是要效忠朝廷的。想法当然是不错,既能摆脱树大招风的拖累,也能为弟兄们找个好的归宿,可以说两全其美。问题是皇帝老儿不这么想,也不会买你的帐。你还“替天行道”,老赵家的天还用你姓宋的替吗?不说别的,就看宋徽宗在“睿思殿”中屏风后面御书的四大寇首姓名,就足以见得宋徽宗对盗贼的痛恨与忧虑。
与方腊、宋江相比,田虎、王庆动静要小一些,山头也不大,还不会让宋徽宗过于担心。倒是宋江和方腊,将一个开封府夹在中间,让宋徽宗很不好受。但尽管如此,这四大贼首却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让宋家王朝动摇根基。或许还是那个原因,一方面来自传统思想的束缚,没人去考虑应不应该推翻这个政权,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头领们根本就胸无大志。按说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也都是义军,应该有个统一战线。
但事实却是,平日里这四路义军并不怎么联系,不能说水火不相容,至少也算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如此看来,原因就只能是,这四股力量从来就没有过推翻北宋王朝的念头,有的只是安于现状,贪图享受,甚至是率性而为。故而,宋徽宗虽然也常为四大贼首头疼,但终究是无关大碍,你继续当你的盗贼,我还搞我的书画艺术。
这种局面,贯穿了整个宋家王朝的始终。即便如后来的王小波、王善、钟相、杨幺等人的起义也是这样,除了打家劫舍,为患一方,并不见有多少义举。朝廷看着心烦,老百姓也不怎么认可。往往大军一到,也就做鸟兽散了。
倒是后来,周边崛起。大金国不断进犯,才让宋家王朝从此没有了喘息的机会。
靖康惊变,宋室南迁。飘摇不定的南宋王朝最终被蒙古铁蹄卷入了历史的滚滚烟云之中。就在宋朝顶礼膜拜孔圣人的大体制下,那个不懂书画的成吉思汗,已在北方成就了不世伟业。人家或许不知道孔先生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盗亦有道。但人家懂得,真刀真枪抢来地盘才是真的。
没有了负累,行动起来也就无所顾忌了。终于,蒙古铁蹄横扫天下,宋亡元兴。
这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在地域上与辽、金、西夏等国并列,并不断受到周边国家的侵略和骚扰。在内政上推崇儒家思想,奉行以德治天下。宋家天子,大多文采风流,而尤以宋徽宗为其中翘楚,书画更是卓尔成家。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连盗贼们似乎也变得斯文起来。不知道,这是受了老子“盗亦有道”的深刻影响,还是受了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所有起义队伍无论动静多么浩大,最终无一不是偃旗息鼓,或受招安,或当顺民。
按说,宋朝的起义军应是不少,但没有一支义军能像以前或是以后的义军那样,开天辟地,开创未来。大多数情况下,各路义军好像都是以盗寇的面目出现的,既师出无名,也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或许,他们只是把这种行为当做了一种特殊的职业,而不是远大的理想。
方腊似乎不错,还在江南做起了皇帝。但这个皇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气魄,自始至终都占据在具有地利优势的老巢中,坐享安乐,再无扩大战果的想法。所属大军除了看家护院之外,从来没有向北挪动过半步。或许此人在想,不要把朝廷惹急了,在自己掌控的小天地里快活一天算一天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样的日子虽说舒服自在,但终究不能长久,等朝廷大军一到,也就土崩瓦解了。
宋江与此略有区别,虽数次打败朝廷,却从来都没想着要趁势夺取天下(在潜意识里,有时还比不上李逵),而只是把打败官军作为将来谈判的资本和砝码。于是,一面杀气腾腾地攻城略地,又一面矮下身子乞求招安,上赶着要投靠朝廷,效忠皇帝。这种心态和思路决定了,宋江及其团队的发展始终都是有限的。
对此,很多人都不甚理解,骂他是投降派,是出卖兄弟的殉葬者。实际上,这不能完全归罪于宋头领的卑躬屈膝、厚颜无耻。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如果不接受招安,宋江及其团队也找不到一条光明的道路。揭竿而起,啸聚山林,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宋江不做头领的时候,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一旦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想法自然就不一样了。最让宋江内心不安的,当然就是历史和社会的口诛笔伐了,这也是宋江最不能接受的。
这是因为宋朝,儒家思想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忠君报国的思想观念经过宋家王朝的不断拔高,已在老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什么“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之类的,都成为那个时代的烙印和追求。这种观念,很自然的影响了整个时代。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宋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单看在梁山水寨前竖起的那面大旗,就足以看出宋江对大宋朝廷的死心塌地。先是要“替天行道”,后来又把办公场所改为“忠义堂”,言意之下就是,无论现在如何,最终还是要效忠朝廷的。想法当然是不错,既能摆脱树大招风的拖累,也能为弟兄们找个好的归宿,可以说两全其美。问题是皇帝老儿不这么想,也不会买你的帐。你还“替天行道”,老赵家的天还用你姓宋的替吗?不说别的,就看宋徽宗在“睿思殿”中屏风后面御书的四大寇首姓名,就足以见得宋徽宗对盗贼的痛恨与忧虑。
与方腊、宋江相比,田虎、王庆动静要小一些,山头也不大,还不会让宋徽宗过于担心。倒是宋江和方腊,将一个开封府夹在中间,让宋徽宗很不好受。但尽管如此,这四大贼首却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让宋家王朝动摇根基。或许还是那个原因,一方面来自传统思想的束缚,没人去考虑应不应该推翻这个政权,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头领们根本就胸无大志。按说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也都是义军,应该有个统一战线。
但事实却是,平日里这四路义军并不怎么联系,不能说水火不相容,至少也算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如此看来,原因就只能是,这四股力量从来就没有过推翻北宋王朝的念头,有的只是安于现状,贪图享受,甚至是率性而为。故而,宋徽宗虽然也常为四大贼首头疼,但终究是无关大碍,你继续当你的盗贼,我还搞我的书画艺术。
这种局面,贯穿了整个宋家王朝的始终。即便如后来的王小波、王善、钟相、杨幺等人的起义也是这样,除了打家劫舍,为患一方,并不见有多少义举。朝廷看着心烦,老百姓也不怎么认可。往往大军一到,也就做鸟兽散了。
倒是后来,周边崛起。大金国不断进犯,才让宋家王朝从此没有了喘息的机会。
靖康惊变,宋室南迁。飘摇不定的南宋王朝最终被蒙古铁蹄卷入了历史的滚滚烟云之中。就在宋朝顶礼膜拜孔圣人的大体制下,那个不懂书画的成吉思汗,已在北方成就了不世伟业。人家或许不知道孔先生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盗亦有道。但人家懂得,真刀真枪抢来地盘才是真的。
没有了负累,行动起来也就无所顾忌了。终于,蒙古铁蹄横扫天下,宋亡元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水浒传》梁山好汉张清死于自己的“一招鲜”
相关阅读
- 发表文章,抒写心情!(无需审核,直接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