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个政治家,也是个好男人。
这么说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同意。之所以如此令人尴尬,还是与历朝历代民间传说和戏曲舞台对曹操的一力诋毁和“丑化”有关。每当提到曹操,人们总是不约而同的与奸诈残暴联系到一起。持此观点和态度的人很多,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事实就是,曹操在很多时候的确显得不够宽厚,也不够仁慈,但这些都是局限于曹操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政治环境所决定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完全可以理解。自古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更何况曹操面对的是一个尔虞我诈、惊心动魄的社会环境,稍有不慎和懈怠,丢掉的不仅是个人的身家性命,而且还有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社稷江山。所有这些都是曹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行为做事也就不免有些“过火”甚至是无所不用其极起来。
其实,这只是曹操的一个方面。如果抛开政治的因素不讲,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更多的是与普通人一样的人情伦理,家庭观念。换句话说,这个看似坚强而又凛然不可侵犯的“大男人”,其实也是有着情感上的“软肋”的。只不过《三国演义》为了强化曹操的“硬汉”形象,才对其本属正常的情感反应少有提及罢了。按我的看法,曹操不仅是个少有的好男人,而且是一个“新新好男人”,以其做事标准和行为原则,即便是放到“男权主义”日益削弱的今天也毫不逊色。
首先,曹操是个好儿子。生逢乱世,情非得已。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曹操很早就被“举孝廉”外出做官,后来面对天下混乱局面,曹操一面奔走呼告,一面暗中积蓄力量,而唯独对家事却少有过问。致力于国家却不能尽孝,让曹操内心多了一些愧疚感和负罪感。但天下形势如此,曹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埋头思索救国之路。这期间,曹操多次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与了剿灭黄巾军、诛杀十常侍等一系列行动。每一次都是生死攸关,异常危险。更难能可贵的是,当董卓乱政、群臣举手无措的情况下,曹操自告奋勇,刺杀董卓。尽管此次行动没有成功,还因此惹来了杀身之祸,但曹操没有放弃当初的理想,回到乡中,散尽家财,招募兵勇,同时向全国发出矫诏,联合各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次行动同样以失败而告终。面对失败,曹操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从此一蹶不振,反而愈挫愈奋,壮心不已。见各路诸侯不能成事,干脆自己挑起大旗,承担起了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重任。队伍壮大了,但曹操却越来越不放心,自己在外东征西战,老父却在家中担惊受怕。为防止出现危险和意外,曹操就想将父亲接到身边。于是及时派出人马,回到乡中接老父跟前照料。尽管途中由于陶谦盛情款待,曹嵩让黄巾余党害了性命,但曹操的孝心可见一斑。得知老父被害,曹操更是痛心疾首,立即竖起为父报仇的大旗杀奔徐州。
想曹操一向以顽强、坚毅著称,但在对待老父亲的安全问题上却一点都不敢懈怠,不像刘备离家出走之后,对家中亲人却是不管不顾,从未提及。尽管后来成就大业,做了皇帝,但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曹操之孝,比及孙权也不为过。虽说孙权也是以孝闻名,但孙权很多时候都是阳奉阴违,面上唯唯诺诺,骨子里却是亲情淡漠,极尽冷血之能事。为了一个荆州,不惜牺牲妹妹的婚姻和幸福;为了追回刘备,不惜让吴国太伤心和悲痛,定要取了刘备和孙尚香的性命。如此之孝,与曹操天壤之别。此事倘若换作曹操,定然会另辟蹊径,不会如此绝情。
其次,曹操是个好丈夫。曹操好色,世所共知。之所以留下如此印象,主要还是来自《三国演义》厚此薄彼的极力渲染。曹操好色是不假,问题是孙权和刘备是不是就不好色了呢?如此将不齿之事强加于曹操一人,无论如何都是有失公允、有欠公平了。这一点,我们姑且不论。但曹操好色,并不能掩盖其最终成为一个好丈夫的事实。据《三国志》载,曹操一生共娶后妃十三位,生男二十五人,而所有的后妃都至少生有一个男孩。而且在这些后妃里面,多数不是出自名门,尤其是卞皇后,更有青楼的经历。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影响曹操对他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爱护。生前关爱有加,尽职尽责。弥留之际,仍不忘考虑她们将来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赐地的赐地,赏钱的赏钱,极尽一个做丈夫的责任。不像刘备,动不动就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话搁到当时或许算不上什么,但要搁到现在根本就是混蛋逻辑。
可惜的是,曹操的这些优良传统并没有让其子孙为之效仿。最初,儿子曹丕宠爱甄夫人,但做了皇帝之后很快就厌倦了,不仅打入冷宫,最后还将人家害了性命。曹丕和甄夫人生的儿子曹睿同样不地道,本来母亲失宠被贬,落得个悲惨下场,作为儿子的就应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但曹睿分明就是不知深浅,不懂感情,等自己当上皇帝以后,却是“好了疮疤忘了疼”,先宠毛皇后,再宠郭夫人。帝王心态,移情别恋,无可厚非。但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因为一言不合就将毛皇后绞死,行为之草率、手段之残忍无以复加。曹丕和曹睿,都是视自己女人如同草芥的人,心狠手辣,无恩无情。恰恰是如此的不近人情,在治理国家上同样表现得无所建树,难有作为,以至于后来魏国大权逐渐旁落,江山不保。此情此景,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曹操会作何感想。
最后,曹操是个好父亲。事实总是胜于雄辩。这一点大家应该有目共睹。说曹操是个好父亲,是因为曹操不仅是一个慈父,而且还是一个严父。在对孩子的培养上,曹操可谓是费尽心机,不遗余力。为了培养接班人,曹操在曹丕曹植两个最优秀的儿子之间不断加压,着力培养。我们知道,曹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马上度过的,而这并没有影响曹操抽出时间教育孩子,尤其在对曹丕和曹植的管教上,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两人进行关于时事、政治、军事、治国、安民等方面的抽查和考试,以此培养两人的治国才能,分辨优劣高下。对此,曹操的心思一度到了废寝忘食、殚尽竭虑的地步,以至于曹植为了应付父亲的频繁提问,硬是让杨修搞了个《答教十条》,此举虽不可取,事情也很快败露,但由此却可看出曹操对儿子的用心良苦和严格管束。
功夫不负有心人,曹操的苦心没有白费,曹丕最终登上王位并做了大魏皇帝,曹植虽然不具备做皇帝的能力,却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文豪,影响之深远,少有人出其左右、望其项背。对曹丕曹植如此,对一向尚武的曹彰同样是着力培养,当见曹彰重武轻文的时候,曹操是经常劝诫:“汝不读书而好汗马,此乃匹夫之勇,何足贵也?”当听曹彰说出了自己为将的志向时,曹操不仅没有刻意而为,反而大笑鼓励,同时告诫:“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曹操爱子之心,与常人并无二致,每每见刘备养子刘封出战,曹操总是骄傲的戏弄刘备:“卖履小儿,常使假子拒敌!吾若唤黄须(曹彰)来。汝假子为骨酱肉泥也!”此语虽略感轻浮,却彰显了曹操的舔犊之情。
曹操培养孩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求全责备,不套用一个模式,取其之长,避其之短,顺势而为。后来环夫人所生之子曹冲因为有病,不治身亡,曹操更是表现出了极大地悲痛,深悔早年一时冲动,杀死华佗,以至今日儿子性命不能得救。虎毒不食子,如此父亲,看似平常,实则天下难寻。不像刘备,动不动就要“摔孩子”,最后却培养出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孰轻孰重,孰对孰错,一目了然,不一一细表。
上述三者,并非牵强附会。这么理解和表述,无非就是诠释一个基本的道理:一个真正的男人,无论多么伟大,亦或是多么残暴、多么奸诈,一旦面对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总不难触摸到他们柔弱的、甚至是不堪一击的地方。或许,这就是人性心灵深处永远不灭的血脉亲情吧。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个时期的曹操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男人。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一个极品中的“新新好男人”。
这么说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同意。之所以如此令人尴尬,还是与历朝历代民间传说和戏曲舞台对曹操的一力诋毁和“丑化”有关。每当提到曹操,人们总是不约而同的与奸诈残暴联系到一起。持此观点和态度的人很多,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事实就是,曹操在很多时候的确显得不够宽厚,也不够仁慈,但这些都是局限于曹操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政治环境所决定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完全可以理解。自古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更何况曹操面对的是一个尔虞我诈、惊心动魄的社会环境,稍有不慎和懈怠,丢掉的不仅是个人的身家性命,而且还有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社稷江山。所有这些都是曹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行为做事也就不免有些“过火”甚至是无所不用其极起来。
其实,这只是曹操的一个方面。如果抛开政治的因素不讲,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更多的是与普通人一样的人情伦理,家庭观念。换句话说,这个看似坚强而又凛然不可侵犯的“大男人”,其实也是有着情感上的“软肋”的。只不过《三国演义》为了强化曹操的“硬汉”形象,才对其本属正常的情感反应少有提及罢了。按我的看法,曹操不仅是个少有的好男人,而且是一个“新新好男人”,以其做事标准和行为原则,即便是放到“男权主义”日益削弱的今天也毫不逊色。
首先,曹操是个好儿子。生逢乱世,情非得已。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曹操很早就被“举孝廉”外出做官,后来面对天下混乱局面,曹操一面奔走呼告,一面暗中积蓄力量,而唯独对家事却少有过问。致力于国家却不能尽孝,让曹操内心多了一些愧疚感和负罪感。但天下形势如此,曹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埋头思索救国之路。这期间,曹操多次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与了剿灭黄巾军、诛杀十常侍等一系列行动。每一次都是生死攸关,异常危险。更难能可贵的是,当董卓乱政、群臣举手无措的情况下,曹操自告奋勇,刺杀董卓。尽管此次行动没有成功,还因此惹来了杀身之祸,但曹操没有放弃当初的理想,回到乡中,散尽家财,招募兵勇,同时向全国发出矫诏,联合各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次行动同样以失败而告终。面对失败,曹操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从此一蹶不振,反而愈挫愈奋,壮心不已。见各路诸侯不能成事,干脆自己挑起大旗,承担起了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重任。队伍壮大了,但曹操却越来越不放心,自己在外东征西战,老父却在家中担惊受怕。为防止出现危险和意外,曹操就想将父亲接到身边。于是及时派出人马,回到乡中接老父跟前照料。尽管途中由于陶谦盛情款待,曹嵩让黄巾余党害了性命,但曹操的孝心可见一斑。得知老父被害,曹操更是痛心疾首,立即竖起为父报仇的大旗杀奔徐州。
想曹操一向以顽强、坚毅著称,但在对待老父亲的安全问题上却一点都不敢懈怠,不像刘备离家出走之后,对家中亲人却是不管不顾,从未提及。尽管后来成就大业,做了皇帝,但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曹操之孝,比及孙权也不为过。虽说孙权也是以孝闻名,但孙权很多时候都是阳奉阴违,面上唯唯诺诺,骨子里却是亲情淡漠,极尽冷血之能事。为了一个荆州,不惜牺牲妹妹的婚姻和幸福;为了追回刘备,不惜让吴国太伤心和悲痛,定要取了刘备和孙尚香的性命。如此之孝,与曹操天壤之别。此事倘若换作曹操,定然会另辟蹊径,不会如此绝情。
其次,曹操是个好丈夫。曹操好色,世所共知。之所以留下如此印象,主要还是来自《三国演义》厚此薄彼的极力渲染。曹操好色是不假,问题是孙权和刘备是不是就不好色了呢?如此将不齿之事强加于曹操一人,无论如何都是有失公允、有欠公平了。这一点,我们姑且不论。但曹操好色,并不能掩盖其最终成为一个好丈夫的事实。据《三国志》载,曹操一生共娶后妃十三位,生男二十五人,而所有的后妃都至少生有一个男孩。而且在这些后妃里面,多数不是出自名门,尤其是卞皇后,更有青楼的经历。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影响曹操对他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爱护。生前关爱有加,尽职尽责。弥留之际,仍不忘考虑她们将来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赐地的赐地,赏钱的赏钱,极尽一个做丈夫的责任。不像刘备,动不动就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话搁到当时或许算不上什么,但要搁到现在根本就是混蛋逻辑。
可惜的是,曹操的这些优良传统并没有让其子孙为之效仿。最初,儿子曹丕宠爱甄夫人,但做了皇帝之后很快就厌倦了,不仅打入冷宫,最后还将人家害了性命。曹丕和甄夫人生的儿子曹睿同样不地道,本来母亲失宠被贬,落得个悲惨下场,作为儿子的就应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但曹睿分明就是不知深浅,不懂感情,等自己当上皇帝以后,却是“好了疮疤忘了疼”,先宠毛皇后,再宠郭夫人。帝王心态,移情别恋,无可厚非。但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因为一言不合就将毛皇后绞死,行为之草率、手段之残忍无以复加。曹丕和曹睿,都是视自己女人如同草芥的人,心狠手辣,无恩无情。恰恰是如此的不近人情,在治理国家上同样表现得无所建树,难有作为,以至于后来魏国大权逐渐旁落,江山不保。此情此景,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曹操会作何感想。
最后,曹操是个好父亲。事实总是胜于雄辩。这一点大家应该有目共睹。说曹操是个好父亲,是因为曹操不仅是一个慈父,而且还是一个严父。在对孩子的培养上,曹操可谓是费尽心机,不遗余力。为了培养接班人,曹操在曹丕曹植两个最优秀的儿子之间不断加压,着力培养。我们知道,曹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马上度过的,而这并没有影响曹操抽出时间教育孩子,尤其在对曹丕和曹植的管教上,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两人进行关于时事、政治、军事、治国、安民等方面的抽查和考试,以此培养两人的治国才能,分辨优劣高下。对此,曹操的心思一度到了废寝忘食、殚尽竭虑的地步,以至于曹植为了应付父亲的频繁提问,硬是让杨修搞了个《答教十条》,此举虽不可取,事情也很快败露,但由此却可看出曹操对儿子的用心良苦和严格管束。
功夫不负有心人,曹操的苦心没有白费,曹丕最终登上王位并做了大魏皇帝,曹植虽然不具备做皇帝的能力,却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文豪,影响之深远,少有人出其左右、望其项背。对曹丕曹植如此,对一向尚武的曹彰同样是着力培养,当见曹彰重武轻文的时候,曹操是经常劝诫:“汝不读书而好汗马,此乃匹夫之勇,何足贵也?”当听曹彰说出了自己为将的志向时,曹操不仅没有刻意而为,反而大笑鼓励,同时告诫:“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曹操爱子之心,与常人并无二致,每每见刘备养子刘封出战,曹操总是骄傲的戏弄刘备:“卖履小儿,常使假子拒敌!吾若唤黄须(曹彰)来。汝假子为骨酱肉泥也!”此语虽略感轻浮,却彰显了曹操的舔犊之情。
曹操培养孩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求全责备,不套用一个模式,取其之长,避其之短,顺势而为。后来环夫人所生之子曹冲因为有病,不治身亡,曹操更是表现出了极大地悲痛,深悔早年一时冲动,杀死华佗,以至今日儿子性命不能得救。虎毒不食子,如此父亲,看似平常,实则天下难寻。不像刘备,动不动就要“摔孩子”,最后却培养出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孰轻孰重,孰对孰错,一目了然,不一一细表。
上述三者,并非牵强附会。这么理解和表述,无非就是诠释一个基本的道理:一个真正的男人,无论多么伟大,亦或是多么残暴、多么奸诈,一旦面对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总不难触摸到他们柔弱的、甚至是不堪一击的地方。或许,这就是人性心灵深处永远不灭的血脉亲情吧。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个时期的曹操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男人。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一个极品中的“新新好男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诸葛亮娶丑女其实是“私人定制”
下一篇:是谁让“二乔”变成豪门怨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