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欢迎来到琪琪文学网,您可以 登陆或者 注册

讲义:五律作法、五言律师作法

作者: 五言律师时间: 2014-04-22 13:26阅读: 收藏评论在线投稿
  有一些人写的东西都符合平仄,也都是分行写出,然而就不是诗。
  一件文字的产品要能成为诗,当然首先需要诗心,需要诗人向其中注入自身的生命精神,同时,要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营造,但在句法上亦不容忽视。诗不同与散文,很大程度上即因诗有着不同与散文的句法。
  故学诗当由炼句始。而炼句,则在变日常语言而为语序错综、结构特殊的诗化句式。五言是近体诗的基础句式,欲得炼句之法,当由五言入手。

  先来看一首王维的五律: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迳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第二联,如依散文语序,则当为:兴阑始知啼鸟换,坐久更觉花落多。
  第三联,则正如上堂课所讲,不能用现代语法去分析。
  古人或称之为错综问答格,即“迳转者何?回银烛也;林开者何?散玉珂也”。
  从经验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情形:路径转弯的地方传来了光亮,那是在银烛之光照耀下,一群人回程;树林陡然开阔,空中遂飘散着玉珂的声音。
  这两联,既有成分的省略,又有语序的错综,复杂多变,不同于散文的句式。而这样的句子,就是诗化的句式,就是诗中能够出彩的句子。
  大致说来,诗化的句式,不同于散文句之处在于以下数点:
  一、语序的错综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杜甫《夜宴左氏庄》

  这种语序的错综,在王维那里还不是特别常见,而发展到杜诗,就随处可拾了。一般而言,这种错综的句式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把你最想强调的东西放在最前面。另外,通常是用在律诗中间对仗的二联,如果一联用了错综句式,另一联就不要这样用了。

  二、成分的省略如:
  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王维《早朝》)
  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杜甫《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头翁(杜甫《九日登梓州》
  句子中成份的省略,就使得句子更加的紧凑,能够容纳更多的东西,也能够引起更多的联想。

  三、十字格。
  有时候,诗的上下句连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上下两句贯注一气,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十字格”。如:
  仍闻遣方士,东海访蓬瀛(王维《早朝》)
  结束平阳骑,明朝入建章(王维《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这种句式,可以用在首联,亦可用在尾联。但以用在尾联为佳。用在尾联,一气直下,更增诗的雄健之气而如果上下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贯注一气,且是对仗的句式,则即俗称所谓流水对。如: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王维《寄荆州张丞相》)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王维《酬张少府》)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一秋常苦雨,今日始无云(杜甫《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

  五言诗因字数少,要求下语经济,故有字眼之说。
  五言句的字眼多在第三字,也有在第二字、第五字或第二及第五字的。一般字眼不用虚字,而用表示动词或形容词的实字。字眼用得好,诗句自然矫健。

  字眼在第三字:
  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杜甫《将晓》)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杜甫《巳上人茅斋》)

  字眼在第二字:
  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王维《送封太守》)
  坐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字眼在第五字:
  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杜甫《巳上人茅斋》)

  一句之中,字眼最多不要超过两个,一首之中,不要有两联以上字眼位置相同。过犹不及,如果多了,也就会让人审美疲劳了。最怕通首字眼都在一个位置,那是最要不得的。

  请看下面这一首:
  隋堤曾折柳,倦客又登临。
  去驿看迢递,轻舟过峻岑。
  津堠悭旧梦,别浦怨重吟。
  斜阳方冉冉,往事忽沾襟。

  所有字眼都在同一个位置,句法极其死板,就是一首失败已极的作品

  五律作法二:对仗与谋篇
  律诗的中间二联要讲求对仗。所谓对仗,就是颔联、颈联的上下二句,每个字的平仄、词性、意义都是相对的。
  对仗之法,古人归纳为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风秋池是也。”
  但即使是唐人,对仗也从未严格执行这六对之说,如同类对本要求飞鸟对飞鸟,而唐人很多是用僧对鸟,这个现象还被写进了宋人的诗话中。
  对于对仗,应该讲求,但不应过执。我以为,只要词性、意义、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太过工整。太过工整的,往往显得雕琢而死板,要不然就伤于纤巧缳薄。对仗的原则是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只要不流于俗野——大白话就好。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对仗不允许上下句是一个意思,这种情形叫合掌,是极不能犯的错误。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虽是名句,但却犯了合掌
  又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也都是合掌。
  好的对句,往往是以纤微对宏大,如“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或以阳刚对阴柔,如“崩石攲山树,清涟曳水衣”、“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或以实对虚,如“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这种阴阳相生相济的思想发源于易经,也一直贯穿在古代诗家的创作实践中。
  有时候,诗人故意突破格律,让首联对仗,而中二联只有一联对仗,如下文所举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即是。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者首联、颔联、颈联都用对仗,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又或首联不对仗,但后三联均对仗,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种情况,通常只出现在七律当中。

  五律的谋篇布局,不外起承转合四字
  一般而言,都是首联第一句起,首联第二句承,颔联、颈联是衬贴题目,尾联上句转,下句合。中间二联或就景物加以渲染勾勒,或就人事加以点染,或叙写,或议论,或引事,或比拟,皆为深化题目。

  如:王维的《送张道士归山》:
  先生何处去(起),王屋访茅君。(承)
  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引事)
  人间若剩住,天上复离群。(议论)
  当作辽城鹤,(转)仙歌使尔闻。(合)

  又如杜甫的《李监宅》:
  尚觉王孙贵(起),豪家意颇浓。(承)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勾勒)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点染)
  门阑多喜色,(转)女婿近乘龙。(合)
  下面我说一下五律起承转合的方法。

  一、起法
  1、对景兴起
  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起)秋水日潺湲。(承)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点染)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勾勒)
  复值接舆醉,(转)狂歌五柳前。(合)

  复如杜甫的《重题郑氏东亭》:
  华亭入翠微,(起)秋日乱清晖。(承)
  崩石攲山树,清涟曳水衣。(渲染)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勾勒)
  向晚寻征路,(转)残云傍马飞。(合

  2、比起或引事起
  如王维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杨子谈经所,(起)淮王载酒过。(承)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点染)
  迳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点染)
  严城时未启,(转)前路拥笙歌。(合)

  是以扬雄比杨氏,淮南王比歧王。

  复如杜甫的《崔驸马山亭宴集》:
  萧史幽栖地,(起)林间蹋凤毛。(承)
  洑流何处入,乱石闭门高。(勾勒)
  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点染)
  清秋多宴会,(转)终日困香醪。(合)

  大家看它的意思来分析对号

  复如杜甫的《崔驸马山亭宴集》:
  萧史幽栖地,(起)林间蹋凤毛。(承)
  洑流何处入,乱石闭门高。(勾勒)
  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点染)
  清秋多宴会,(转)终日困香醪。(合)

  是以萧史比崔驸马。

  而王维的《送平澹然判官》:
  不识阳关路,(起)新从定远侯。(承)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勾勒)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叙写)
  须令外国使,(转)知饮月氏头。(合)

  则以班超定远的典故引出。而引事,说到底也是一种比。

  3、就题直起
  杜甫诗法,往往就题直起。不作铺垫,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如《晚行口号》:
  三川不可到,(起)归路晚山稠。(承)
  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勾勒)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叙写)
  远愧梁江总,(转)还家尚黑头。(合)

  《月》:
  天上秋期近,(起)人间月影清。(承)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勾勒)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议论)
  干戈知满地,(转)休照国西营。(合)

  《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起)有泪如金波。(承)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议论)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点染)
  牛女漫愁思,(转)秋期犹渡河。(合)

  此种起法,必作者具充沛之情感,写诗时激情澎湃,不可遏止,否则起句突兀,后面承接不上,殊碍通篇圆融浑化。初学者不宜尝试。

  二、承法
  1、写自家心意承题
  如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更传晓箭,(起)清镜览衰颜。(承)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勾勒)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点染)
  借问袁安舍,(转)翛然尚闭关。(合)

  又《寄荆州张丞相》:
  所思竟何在,(起)怅望深荆门。(承)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议论)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叙写)
  目尽南飞雁,(转)何由寄一言。(合)

  又《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力疾坐清晓,(起)来时悲早春。(承)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议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勾勒)
  望乡应未已,(转)四海尚风尘。(合)

  2、直书事承题
  如王维《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高楼月似霜,(起)秋夜郁金堂。(承)
  对坐弹卢*看舞凤凰。(引事)
  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点染)
  结束平阳骑,(转)明朝入建章。(合)

  复如杜甫《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秋水清无底,(起)萧然静客心。(承)
  掾曹乘逸兴,鞍马去相寻。(叙写)
  能吏逢聊璧,华筵直一金。(议论)
  晚来横吹好,(转)泓下亦龙吟。(合)

  3、就首句直承
  如王维《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
  旧简拂尘看,(起)鸣琴候月弹。(承)
  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议论)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勾勒)
  羡君栖隐处,(转)遥望白云端。(合)

  复如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起)飘然思不群。(承)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比拟)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比拟)
  何时一尊酒,(转)重与细论文。(合)

  次句承接首句,须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若有意,若无意者最佳。
  如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
  公门暇日少,(起)穷巷故人稀。(承)
  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叙写)
  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议论)
  君但倾茶碗,(转)无妨骑马归。(合)

  复如杜甫《捣衣》:
  亦知戍不返,(起)秋至拭清砧。(承)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点染)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议论)
  用尽闺中力,(转)君听空外音。(合)

  就题转合,往往流于平板直白,如能似杜甫此首,运用诗人的联想,写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扣题而又不为题为囿,那就非一般水平所能及了。

  2、推开一步转合
  如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贫居依谷口,(起)乔木带荒村。(承)
  石路枉回驾,山家谁候门。(叙写)
  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勾勒)
  唯有白云外,(转)疏钟闻夜猿。(结)

  复如杜甫《初月》:
  光细弦岂上,(起)影斜轮未安。(承)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勾勒)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渲染)
  庭前有白露,(转)暗满菊花团。(合)

  此种转合法,词有尽而意无穷,摩诘时时用之,最是五律正格。

  3、承颈联意转合
  杜最善用之。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
  莽莽万重山,(起)孤城山谷间。(承)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点染)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叙写)
  烟尘独长望,(承上联转)衰飒正摧颜。(合)

  同题之十:
  云气接昆仑,(起)涔涔塞雨繁。(承)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点染)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勾勒)
  所居秋草净,(承上联转)正闭小蓬门。(合)

  《萤火》:
  幸因腐草出,(起)敢近太阳飞。(承)
  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议论)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勾勒)
  十月清霜重,(承上联转)飘零何处归。(合)

  4、用事作转合
  用事作转合,实际就是用比为转合。
  如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闻道皇华使,(起)方随皂盖臣。(承)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叙写)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勾勒)
  遥知辨璧吏,(转)恩到泣珠人。(合)

  复如杜甫《巳上人茅斋》:
  巳公茅屋下,(起)可以赋新诗。(承)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点染)
  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勾勒)
  空忝许询辈,(转)难酬支遁词。(合)

  最后,再来说一说中间二联的章法颈联和颔联,在诗中的作用都是为了深化题旨,但要注意颈联下意要和颔联相应相避,要有变化。
  变化的方法之一是颔联既然写景了,颈联就要写人事;颔联写了人事,颈联就要写景。
  如果二联都是写景,那么一般颔联侧重写整体,骋目四顾的远景,颈联则着重勾勒细节;同写人事,往往颔联写他人,颈联写自己。这种在诗的内在意脉上的转折,须多读古人名作,自然有得。
  白居易《金针诗格》说“第三联谓之警联,欲似疾雷破山,观者惊骇。”这一联,如能用上精心锤锻的警句,则一篇生机,大略已备。
  举二首杜诗为例: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
  百顷风潭上,千重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即细微之物加以勾勒)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议论正大,气象开阔)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小杜的诗法,往往首联第一句关合颔联,第二句关合颈联,这是杜甫律诗的一大特点。
  如《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宋公旧池馆,零落守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宋公旧池馆”是“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二句之主,“零落守阳阿”又是“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二句之主。这个你们要看明白的
  复如《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开坼日离披。

  万里戎王子”是“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二句之主,“这种章法,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双蹄格”,我们在以后讲七律诗的作法还会详细谈到。

  以上所举,只是五律作法一隅,若要真写好五律,政须勤诵前人佳作,用心揣摩作意,所谓“学诗如学仙,时至骨乃换”,如徒以才情聪明为恃,不济之以学,直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何足道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五言律诗】得分榜

    【五言律诗】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