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欢迎来到琪琪文学网,您可以 登陆或者 注册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学习讲课稿

作者: 轻舞飞扬时间: 2013-09-25 10:29阅读: 收藏评论在线投稿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庆祝建党90周年,我们欢聚一堂,上上党课,重温一下入党誓词,重新思考研究我党的执政理念、宗旨,以此来纪念党的生日,无疑是必要的、必须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与以往不同,这次上级党组织专门下发文件,明确要求我们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主题,由主要负责同志讲一次党课。关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觉得确实是一个好命题,很有新意,很有深意,是动了心思的,题目出得好!但由我来讲,则显得命题过于宏大了一些,意蕴过于厚重了一些,内容过于艰深了一些,要求也过于高难了一些,确非我所能胜任,难免诚惶诚恐、惴惴不安。不过既然是组织要求,职责所系,上命难违,只能姑妄言之,也只好请同志们姑且听之。讲错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

上党课,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觉悟,增强党性修养。首先,我想试着就如何认知、理解、把握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其次,与此相关,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践行执政为民的主体都是人,是执政的共产党人。在座的各位都是党员,都是执政党的一员,在老百姓眼里都是官,都是在做人、做官、做事。从这个角度来说,认知和把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知和把握做人、做官、做事的关系问题,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我们说党性觉悟的提高,党性修养的提升,是一个常抓常新的问题,如何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汲取营养,更好地处理学习和借鉴、继承和创新、坚守和丰富的关系问题,也应该是新时期共产党人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执政为民的要求所在。所以,今天我主要围绕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讲三个问题,一是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二是关于做人做官做事;三是传统文化和党性修养。

第一个问题,关于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党新时期新阶段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是党的建设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是新时期我党重要的执政理念,是党的宗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最集中、最生动、最简洁、最深刻的表述。以人为本是全方位的,这个“本”说明,人是一切、是根本、是核心,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是我们党第一次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位置来看待。提出以人为本,就意味着要一切为了人、一切围绕人,一切服务于人,更不要说对人的生命、生存的尊重。我曾经说过,对上要以人为本,对下也要以人为本,对己固然要以人为本,对人更要以人为本。面对上司领导的时候,要把自己当人,面对下属、被领导的时候,把他人、别人当人。我们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核心或者精髓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就是“人其人”,就是把“人”当成大写的、真正的的人来对待,尊重人、依靠人、帮助人,成全人,科学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发展人、实现人。这里的“人”不是单一的、少数人,而是多数人、绝大多数人,与执政为民的“民”是相通的,可以划等号的。如果我们对绝大多数的人都做到了以人为本,都做到了人其人,那么离共产主义也就大大近了一步,或者说至少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所以,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最核心的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通俗地说,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民共享。

什么是执政为民?首先作为一种执政理念,它与以人为本有相通相近的地方,但同时它比以人为本更直接、更直观、更具体,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和特点。执政为民是对执政党及其队伍来说的,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行为,是一种活动、实践过程,是党领导我们改革、建设、发展一切活动的总和。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外化、固化。如果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也就体现了执政为民,反过来说,如果将执政为民落到实处,也就实实在在地实现了以人为本。我们是不是真正践行了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关键就看在执政为民的活动上和实践中,在关系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国计民生上,我们为人民办了多少实事好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提高了人民多少幸福指数。可以说,处理好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的关系问题,应该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中一切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也是检验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执政生命的试金石。

第二个问题,关于做人、做官、做事。

共产党人执政做官,就要为民干事,就要有业绩、政绩。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德,做事就应该遵循规律和准则。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够把人做好了、把官做好了、把事情做好了,也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亦即把执政为民落到了实处。托党的福,弹指一挥间,我从担任副科长开始,做官做事迄今已近三十年了,应该说讲这个问题有一些阅历、体会和感受,有一定的发言权。常言道,“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好人未必是好官,但是好官的前提必须是好人。古人曾经把人分成四类,一等是德才兼备,二等有德无才,三等有才无德,四等才德皆无,荀子把人分成国宝、国器、国用、国妖。做人是做官、做事的前提和基础,是根本。郑板桥曾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传说三国时关公曾用篆书给关平写下12个字:“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明代一个楹联写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共产党人的楷模郑培民同志说:“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可以说,这些说法都言简意赅,意味深长,道出了做人、做官、做事的深刻联系与内涵。对于执政的党员干部来说,做人做官做事应该是三位一体,互为关联。做人是根本,一个人可以不做官,但必须做好人、做好事。人做正了,做事容易,做官就不会出大问题。反过来说,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作保证,做官从政就很容易栽跟头。那么到底如何做人呢?

1、关于做人。“人”字一撇一捺,结构简单,但真正“写”好并非易事。世事繁杂,进退维谷,太多的人感慨活得太累——做人难,做个正直的、有所作为的好人更难。因此,真正做一个好人需要一种很高的修养。做人一要善良。要怀着一颗善心,待人宽厚、忠厚、宽容。与人为善,善于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推己及人,以心换心,以情换情。要宽容大度,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他人以足够的空间和改过的机会。善良和宽容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人性的一种升华,可以换来理解、换来友谊,从而做到和睦、和谐、和衷、和合。二要正直。做人善良是对的,但是没有是非标准也不行,不能光做老好人,做人还要有正气,要正直。一个正直的人,光明磊落,正气昂然,有气节胆识,会散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该男人的时候要很男人”。三要诚实。诚实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古人讲:“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应;以诈御人者,人亦以诈应。”我曾经说过自己的“三个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做人真诚、做事实在,长期坚持,并不吃亏”。 天地之间自有补偿机制:台上失去的,台下会得到补偿;领导那儿失去的,群众那儿会得到补偿;物质上失去的,精神上会得到补偿;甚至活着时失去的,死了以后会得到补偿。我们说信——“人言也”,守信用,不食言,言行统一,自然会赢得组织的信任、同事的认可、部属的支持、群众的爱戴,就会为自己做人树立无形品牌。四要有担当。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责任”是一个很厚重的概念,是检验做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和尺度。组织行为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角色期待”。在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而且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与一整套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相联系。人们对角色有一个相应的期望值,能否达到这个期望值,就在于你对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有没有足够的责任感,能否将这些角色和谐地统一起来。对国家的忠诚、对亲人的关怀、对朋友的帮助、对事业的付出都是一种责任。角色越多,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多。五要有境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水的善良,它才能滋物、守柔、不争、处下,滋养哺育了万物,却不争名夺利。《思想撒野》这本书中说:“人缘关系好者往往是放大别人,缩小自我。人的毛病往往是认为世界上我最聪明,最厉害,别人都不如自己,别人都是傻瓜。”人如此,企业亦如此,如果哪个企业认为自己天下第一,至高无上,骄傲自大,最终离破产失败也就不远了。所以我鼓励大家都向水学习,在不争中有所得、有所悟。所以我鼓励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我们供销社系统打造成一个“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的小环境,从而为我们更好地做人做官做事提供有利条件。

2、关于做官。做官是比做人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是一种责任托付,是一种使命的担当,是一种权力的使用。既然做了官,你就不再是一般的人,就要对你的做人提出更高、更严、更全面的要求,封建的官如此,共产党的官更应如此。当官难,当一个正直、有所作为、无愧党心、无愧民心、无愧我心的好官更难,不仅吃苦受累,要照顾到方方面面,还要与自己的懒惰、贪婪、追求舒适作斗争,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有很大风险的过程。古往今来,为官者千古流芳者有之,遗臭万年者有之。陈毅元帅曾经说过,当官,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作为?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愧。这四句话现在读来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做个好官呢?我以为,好官至少要做到四个字,即公、廉、勤、明。一是要公,力求公正公允。古人讲,“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又说“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民不畏吾严,而畏吾廉。公生明,廉生威”。公就是公正、公道、公平、公允。做事为多数人着想,不是为个人,也不是为放大的个体、小团体、小山头、小宗派。正就是正派,心要正,身要正、行为更要正。古人说,“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做人正是做官正的基础,做官正则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做人正只是对自己负责,做官正则要对一个群体、一个部门乃至全局负责。做官正关键要以身作则,处理问题做不到公正,不能一碗水端平,不能为群众说公道话,做官准则就会受到质疑。所以孔子才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与不正,说到底,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方向问题,是一个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问题,它反映着一个干部从政以什么为目的、以什么为核心、以什么为基础、以什么为标准。我们讲公正,就是在为官的实践中努力做到让开拓者无忧,让实干者无悔,让公正者无畏,让谏言者无虑。二是要廉,要有所畏惧。也就是说要廉政、廉洁,不能贪。一般意义上说,做生意要赚钱,要盈利。但做公务员亦即当官就不一样。做官要廉,是与贪、腐相对应的。很多贪污腐败的失足干部都有一个共性,都曾经为党和国家做过贡献,都很有能力,几乎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一个奋斗的青年,一个上升的中年,但最后都有一个悲惨的晚年。之所以这样,归根结底,就是随着权力的增加,地位的上升,他们抵御诱惑的能力却下降了,放松了个人的党性锻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慢慢扭曲,失去了自制力,成为一个失去正常人格的人。所以老子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今天参加上党课的有机关普通干部,有各处室负责同志,还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大家一定要慎权、慎欲、慎初、慎微、慎独、慎交,要能够守住做人的根本、做事的原则、做官的底线。我们常常说,某某人有胆识,有魄力,这是对的。但是一个人什么都不怕,就非常可怕,最好不要与之交往。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点敬畏感、敬畏心,特别是在党纪国法面前。我以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五个敬畏”,即敬畏法律、敬畏纪律、敬畏规律、敬畏历史,敬畏人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欲而及于祸”。所谓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所谓以史为鉴;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三是要勤,执政为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要为民做主,为民干事,要有政绩,要出业绩。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履职,该面对的矛盾要面对,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该碰硬的要碰硬,甚至该冒的风险也要去冒。如果执政者干不出业绩,干不出效果,做不出贡献,执政者就没有绩效,以人为本更落不到实处。四是要明,善于判断决策。明是光明、聪明乃至开明、英明,是相对于昏庸而言,为官者不能迂腐、昏庸。明是对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判断能力、预知预见能力的客观要求,兼听则明,要多作调研,不断增强判断力、决策力。作为领导者,事务繁杂,但总要理出重点,理出头绪,要从实际出发,按事情的客观规律办事,既不冲动妄想蛮干,也不保守消极丧失机遇,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3、关于做事。人生在世,就要做事。如何做事?孔子倡导“事思敬”,即做事要敬业,要严肃,要认真。荀子呼吁做事要“心不使焉”,以至于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孙中山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做事方式虽各有千秋,但不外乎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把事做好、做对、做实、做完美。做事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用力做事,第二种境界是用脑做事,第三种境界是用心做事。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想干好事、干成事,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精益求精,做事标准要高。高标准指的是做事的高目标、高要求、高姿态和高志向。有了高目标才能高瞻远瞩,有了高要求才能精益求精,有了高志向才能胸有大志。在这些“高”的引领之下,我们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向上攀登的欲望和积极进取的动力。孙子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做事情就要高起点定位,对照先进找差距,放眼全局定目标,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敢于创新不怕风险,勇于突破不怕挫折。二要善于谋划,做事思路要清。中庸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做事需要事先准备,着眼全局,通盘谋划,全方位考虑。思路对头则事半功倍,工作就有成效,事业就能发展。否则,事倍功半,甚至是处处碰壁。凡事只要认真、科学、积极地去谋划,摸清实际,确立方向,胜算就会掌握在自己手中。“谋”,可以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把常规转化为超常规,甚至把危转化为机。三要统筹兼顾,做事方法要活。思路是解决方向问题,方法是解决桥和路的问题。思路明确了,关键是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推进。对于一般干部、一般事情,要讲究效率,化繁为简,做策马奋蹄的先行者,不可做得过且过的撞钟僧,要事急干,急事早办,动必量力,举必量技。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顺利实现领导目标、推动事业向前发展,更需要讲究工作艺术,方法必须对路。结合自己的感受,简单列举几个,如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工作中分清轻重缓急,讲究文武之道,抓住主要矛盾;以点带面的方法,做好典型引路;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发扬好的,揭示差的,推动整体全面进步;调查研究的方法,搞清楚事情的过程、规律,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的方法,把握全局,全面看问题,防止片面性;综合协调的方法,充分运用好各项机制,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等。四要脚踏实地,做事作风要实。《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华而不实。好多人,谈起来头头是道,但一到做事上,就分出高下,不少人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来,还经常抱怨怀才不遇。每个人的岗位不同、职务不同,但只要安心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很不平凡。

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朴素唯物主义者的王夫之老先生,将为人处事做官总结成了“六然四看”,为我们树立了一面镜子。所谓“六然”,一是“自处超然”。自己独处的时候要非常超脱,人生在世不求功名,但求功德,多作贡献。二是“处人蔼然”。与人相处的时候对人要和蔼,与人为善,天地皆宽。三是“无事澄然”。宁静致远,要学会忙中偷闲,保持一种清净无为,善于自我反思静思。四是“处事断然”。遇事要果断,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五是“得意淡然”。人生顺利时淡薄名利,淡然处之。六是“失意泰然”。人生失落不失志,尽可能做到荣辱不惊。李白在失意时曾发出感慨:“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谓“四看”,一是“大事难事看担当”。成就事业,就要甘于干大事,揽难事,这是一个人的眼界、气魄和胆略的体现。二是“逆境顺境看襟怀”。要有胸襟,胸怀大志,虚怀若谷。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同志,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身处顺境飘飘然,洋洋得意,但一受到点挫折,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甚至误入歧途。三是“临喜临怒看涵养”。无论面对高兴的事,还是委屈的事,都要冷静对待,努力做到“大喜临门不张扬,无故加之而不怒”。四是“群行群止看习惯”。和大多数在一起的时候,要有公德,团结共事,相互支持,尊重团体规范,形成和谐。

第三个问题,关于传统文化和党性修养。

无论以人为本,还是执政为民,无论是做人、做官,还是做事,都需要一个引导的东西,规范的东西,都需要有精神支柱和文化支撑。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品、官德、做事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党性修养、党性觉悟,它们都不是天生的,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存在于一个常抓常新的过程,必须经常汲取健康的营养来加以培养孕育,经常用先进的文化进行熏陶,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东西来为我们所用,提升我们的涵养素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一个丰富、完善、创新的问题,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都有一些理念被西方世界所推崇,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四处开花。老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被西方作为一种普世的价值予以接受推广。对于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好东西,我们不仅要注重学习,更要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借鉴、继承和创新、坚守和丰富的关系。儒释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儒家的影响要大些,儒家中孔孟的影响则更大些,而孔孟之道可以简单概括为三道:即仁爱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时至今日,在我们的党性锻炼和修养中,仍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仁爱之道可以用“仁”和“和”来概括。仁,从传统文化角度、政治层面、社会管理层面、人文道德层面看,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理念。什么是仁?儒家认为,仁既是安身立命之学,又是经世致用之学。仁是立国安身之本,育人树人之基。“仁”是二人,是人和人关系的总和和最高准则,是人区别于非人的根本标志,而“和”则是仁至的结果和成效。国泰民安,社会有序运转,人和人之间和谐和睦,必须施行仁、做到仁,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泰然相处。仁的本意,“仁者爱人”,仁就是爱,人与人之间最重要、最需要的是爱。仁要有四心,即慈爱之心,怜悯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仁的基础源于孝悌。古人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就是仁的基础。当弟子的,在家里孝顺,在外面友爱尊重,把这种孝悌推而广之,泛爱众,就达到了仁。论语上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云,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就是说,孝的初始境界是对自己的双亲孝顺,中等境界是对自己的领导忠诚,最高境界是作为自己安身修身的根本。古人还说,“其为人也,孝悌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就是仁的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往往从尊敬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子女开始,推广到他人的父母、子女,全社会都这样了,就做到了仁。

仁的主旨是把自己放在一边,成就别人。首先是自己的父母,然后推广到社会成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己之所欲,先施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先让别人“立”,自己想“达”,先让别人“达”,然后跟着“达”。“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所以我们说,领导干部就要善于为别人的成功搭桥铺路,别人成功了,自己也就成功了。

仁的实践标准是义。义者,宜也。宜是合适的意思。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做出合适的事,又把合适的事做得恰如其分,这就叫义。仁是内在的要求,义是外在正确的行为。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与义相对的是利,亦即我们所说的义利之辨,义利的抉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义而忘利、先义后利,还是见利忘义、先利后义,这是一个严肃的、重大的抉择。面临抉择有时候必须学会放弃。从供销社来说,我们是经济组织,是生意人,讲究盈利,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我们追求的“利”不能触及三农的“义”。当二者发生严重矛盾时,当我们的利侵害服务对象“三农”的义时,就要懂得放弃,不为利干坑蒙拐骗的事,干巧取豪夺的事,干缺斤少两的事,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到了义。

仁从哪里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求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就是修己,克服自己的缺点,克制自己,提升自己,磨练自己。克己的具体要求就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三戒就是克己,就是修己,“君子修己安人为己任”。那么什么是礼?礼是施行仁的保障。“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过去指的是礼仪、礼教,指封建社会的规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而用礼来安社稷,定国家,序人民,反映在今天就是法律、制度、党纪、国法,就是循规蹈矩,有所畏惧。由礼就讲到了“和”,和也是一个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仁所施行的必然结果和外在体现。需要用礼来“节之”。“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个过去说得比较多,今天就不再赘述了。

仁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我们今天讲就是爱人民,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亦即民本思想。封建社会尚且在思想上重视人民,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就是说,为人民的快乐而快乐的人,人民也同他一起快乐;为人民的忧愁而忧愁的人,人民也同他一起忧愁。快乐和忧虑都是为天下人,这种人不能成为王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孟子讲的王道。孟子认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心、得民意便得到了天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爱”人的境界和要求,就是成就别人,成就同事、成就下属、成就客户,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就是成就了自己,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智即智慧的智,是对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决策水平、智力智商的要求,一般说从事科技工作的人,要求智商高;从事企业管理人才,要求智商高的同时,情商也要高;而要当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则不仅要求智商高,情商高,还要有胆略,适时决策,胆商要高才行,这就是综合的智。智是施行仁也是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要条件。

当领导干部要讲究君子之道。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关键在领导。合格的、称职的、优秀的领导要当新世纪、新时代的君子,最重要的职责是修己安人,安百姓。所以《大学》上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这一条的基础是诚意正心,要达到诚意正心,就要格物致知。衡量一个君子的标准,就看是否“知止”。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一只鸟都知道什么时候停,停在哪里,君子难道还不如一只鸟吗?我曾经讲过,企业的“企”字,就是人止,企业的领导者更要知止,知止才能当合格的领导者。知止最关键、最重要的是要止于“至善”。当领导者要注意领导艺术,特别是作为君子的领导干部,应该要“君子不器”。器就是器具,是个固定的东西。担当大责任的领导干部,你不能执着于、拘泥于只做一个器具,只能做某个工作,只专于某项技术,那不行。对于领导干部这一类的新时期“君子”,必须是通才,什么都要会一点,都能干一点,不至于把每样东西都做精,但要把每样事都做精的人聚拢到你的周围。这就是领导艺术,这就是君子。决策和用人不是具体做事,它追求一种团体绩效,不是个人的绩效。我过去讲过,主干不要和枝叶争绿,不要什么事都要自己出风头,主干和枝干争风头,主干就完了,主干干主干的事,枝叶干枝叶的事。古人有个教训,君闲臣忙,国家就安定昌荣;君忙臣闲,只有君王一个人在忙,大臣们都在闲着,诚惶诚恐,畏首畏尾,社会国家就完了,就非乱不可。所以说领导者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不要老想着下场踢两脚,表演表演,你干的是决策和用人的事,选准人用对人,重在创造环境,提供服务;重在提高掌控、决策、领导能力;重在把更聪明、更有能力、更有水平的人聚拢在自己的周围,充分授权,及时监督。还是那句话,要学会成就他人,成就下属,成就伙伴,成就客户。在用人问题上,领导人、君子用人要“使之如器”,就是说根据下属的能力特长,该干啥事就让他干啥事。孔子说,君子和小人、好的领导人和差的领导人区别在于“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就是说,好的领导人你很容易与他共事,但你要接近他、讨好他、取悦他,不采取正道的方法,他是不高兴的。等到用人时,他不因为别人没请客、没送礼、没讨好就不用,而是根据这个人的能力水平,该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这就是君子。小人恰恰相反,难共事但是好对付,喝点酒、送点东西、甜言蜜语、拉拢拉拢就能取悦他,但是当真正用人时,小人就喜欢求全责备,不是根据别人的能力水平,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不放心那不放心。这就是君子之道。

下面讲一下中庸之道。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就是“不偏不易”,无过无不及,就是“允执厥中”,执中守正,说穿了,就是使事情得以科学合理地解决。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当领导干部的,无论是执政为民,还是具体工作,都要学一学中庸的观点,要讲究方法,要讲究科学,要把握好“度”,这应该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如此,才能在没办法的时候拿出办法,遇到困难的时候走出一条路来。孙子兵法有段话,“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中至善、好中最好的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故上兵发谋,其次伐交,其次发兵,其次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们和他人打交道,与其他企业联系,怎么做到求同存异,怎么做到化争端、竞争为合作联合,怎么能够实现双赢、共赢,这就是中庸之道所要研究的。利益是错综复杂的,我们不可能尽占便宜、好处全得,如果尽占便宜,就是不占便宜,最终得不偿失。与人打交道也是如此,如果永远都想占便宜,就没人愿意和你打交道。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多从对方、多从客户、多从合作的角度设身处地得为别人着想,最终别人得利了,我们也得利了。要擅于取人所不需,赢在“不争”处。什么是做生意?做生意就是寻求双方或者几方之间的利益均衡点,没有谈不成的生意,只有谈不拢的价格。找到这么一个均衡点,我们的生意就能做成、做好,就能做长远。

似乎扯得远了一些。好在会前已发给大家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党性觉悟》的文章,那是我上世纪90年代关于党性锻炼的感悟体会,作为今天讲课的辅导材料供大家参考,今天讲跑题的部分,以那篇文章作为弥补。总结一下,一句话,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一些理念,一些范畴,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革故鼎新,古为今用,这对于我们共产党人,在新的时期、新的条件下锻炼党性、提高党性修养和党性觉悟,无疑是必要的,必须的,也是很有益处的。最后用两句话与大家共勉。第一句话,“以平常心做人,以进取心做事,以宽容心做官”,这样做人、做官、做事就能统一起来。平常心做人,该看淡的看淡,该想开的想开,该放弃的学会放弃,有时舍就是得;以进取心做事,做事总要往最好的方向努力,要有进取心,总要把事情做好、做实、做完美;以宽容心做官,不要一当官,职务一提升,就不知天高地厚,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要学会宽容宽厚,营造宽松的环境。第二句话,“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过去归之于零。”

谢谢大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